从教30多年来,我总对每一届学生念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真的不是飞鸟与鱼的隔阂,而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鸿沟。这道难题横亘在生活与工作中,令人备感无奈。
身为教师,每到学期初,许多人信誓旦旦:今年一定要好好干,提升学生成绩,让班级管理更上一层楼。可没几天,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退,教师也泄了气。各班的班级管理更是对比鲜明,有的班级安静有序,学习氛围浓厚,师生配合默契;反观有的班级问题层出不穷,却始终得不到解决。
明明“知道”问题所在,却“做不到”改变现状,怎么办?我们需要找到跨越“知道”与“做到”鸿沟的桥梁。
锚定方向,精准设标。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方向模糊、目标不清,就像在迷雾中航行的船只,很容易迷失方向,走着走着就松懈了。我刚入职时,面对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状况,只是笼统地想提高班级平均分。经过名师指点后,我开始制定精细化目标:每周梳理英语知识点漏洞,针对潜能生每天放学后单独辅导半小时,为优等生设计拓展性习题。一学期下来,班级平均分从年级中游跃至前三名。可见,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让行动更有力量。
挥别惰性,勤勉奋进。“天道酬勤,人道酬诚”,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前辈王老师接手全校有名的“问题班级”时,没有选择敷衍了事,而是坚持每天早自习提前半小时到校,陪学生晨读;午休时间放弃休息,与学生谈心了解问题根源;放学后主动加班批改作业,分析学生错题原因。通过一学期的不懈努力,原本纪律涣散、成绩垫底的班级变成了学风浓厚的优秀集体。这就像农民种地,只有日复一日地播种、除草、施肥,才能换来秋天的丰收。
严格自律,坚守长期主义。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持之以恒的人,才能笑到最后。“狠人”李老师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给自己制订了“三个一”计划:每天研读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每周录制一节公开课并反复打磨,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反思。即使工作再忙,她也从未间断。三年后,她从普通教师成长为省级教学能手,所带班级学生成绩稳居年级第一。由此可见,若想提升专业技能,必须把自律变成一种本能。
善用外力,重塑认知。在生活和教育中,当我们遇到力所不及的难题时,及时“借力”是明智之举。新班主任陈老师面对班级里沉迷游戏、屡教不改的学生,没有独自硬扛,而是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并学习“兴趣转移法”,发现学生擅长绘画后,鼓励他参加学校的动漫社团,并让他负责班级黑板报设计。渐渐地,学生把对游戏的热情转移到绘画上,成绩也有了明显提升。这就像登山者借助绳索、向导的力量,能更安全高效地抵达山顶。教师遇到教学难题时,借助他人的经验和资源,往往能开辟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即刻行动,改写命运。当意识到班级里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时,同事卜老师不只是口头强调,而是马上建立起班级图书角,每周抽出两节课开展读书分享会。总之,不能做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不想做的空想家,从现在开始行动,哪怕只是一小步,也比站在原地空想强百倍。行动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把行动投入读书,就能收获智慧;坚持锻炼,就能拥抱健康;专注班级管理,就能助力孩子成长……心往何处,风景就在何处,别再让“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成为人生遗憾的源头,行动起来吧!
(作者单位系赤峰学院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7日第7版
作者:卜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