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华西秋雨。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点,通常从定义、时间、范围、成因、特点、影响(利弊) 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 华西秋雨是什么?
华西秋雨是我国华西地区(主要是渭水流域、汉水流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部等)秋季(9月至11月)出现的连绵阴雨天气的特殊天气现象。它并非持续的暴雨,而是以持续时间长、雨日多、雨量不大但强度弱为主要特征。
华西秋雨有时也被称为“秋黄梅”,因其阴雨绵绵的特点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相似,但发生在秋季。
二、 主要特点
1. 持续时间长:降雨期可达30-50天,甚至更长。
2. 雨日多,雨量不大:总是“阴雨绵绵”,但累计雨量可能很可观。
3. 降雨强度弱:以小雨和中雨为主,但偶尔也有强降雨过程。
4. 时空分布不均:有的年份强,有的年份弱;四川盆地东北部等地通常是降雨中心。
三、 影响范围
1.核心区域包括:陕西南部(渭水流域、汉水流域)、重庆、贵州中北部、四川盆地大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以及甘肃东南部、河南西部等地。 简单记忆:主要是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
2.图片说明:典型华西秋雨影响范围示意图,颜色越深降雨越频繁
四、 形成原因(核心考点)
华西秋雨的形成是大气环流季节性调整的结果,是冷暖空气势力相当、持续对峙的产物。其机理与梅雨类似。
1. 冷空气来源:秋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南撤东退,但其西侧的偏南气流依然存在。同时,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华西地区输送大量水汽。
2. 暖湿气流来源:秋季,冷空气活动逐渐加强,但强度又不及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频繁南下。
3. 地形阻挡:华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侧,南下冷空气受到地形阻挡,移动速度减慢。
4. 冷暖对峙:南撤的暖湿气流和南下的冷空气在华西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等地)上空相遇,由于势力相当,形成准静止锋(类似于昆明准静止锋,但位置和成因有差异),导致锋面在此地区徘徊少动,从而形成长时间、连绵的阴雨天气。
5.总结关键句:西北太平洋副高西侧/北侧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华西地区相遇,受地形阻挡,形成准静止锋,从而产生连绵阴雨。
五、 影响
(利弊两方面,高考常考综合题)
(一) 不利影响(危害)
1. 地质灾害:持续降雨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对山区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2. 农田渍害:不利于已成熟秋收作物的收获和晾晒(如水稻、玉米),可能导致作物霉变、发芽,造成农业损失。同时,阴雨寡照也不利于晚秋作物的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
3. 洪涝灾害:虽然多以小雨为主,但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加之可能出现的强降雨过程,容易引发江河涨水、城市内涝等。
4. 影响生活与心情:长期缺乏日照,湿度大,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出行和心理健康。
(二) 有利影响
1. 水库蓄水:为秋冬季和来年春季储备了宝贵的水资源,对水利发电、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至关重要。
2. 缓解秋旱:可以有效补充土壤墒情,缓解秋旱,为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的播种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分条件。
3. 净化空气:降雨可以沉降空气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六、 高考备考提示与预测
1. 综合题考查:华西秋雨是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常客”。题目可能给出一段关于华西秋雨的背景材料,然后设问:
(1)分析华西秋雨的成因。(必答点:冷暖空气交汇、地形阻挡、准静止锋)
(2)说明华西秋雨的特点。(持续时间、强度、范围等)
(3)评价华西秋雨带来的影响。(一定要从利、弊两方面作答)
2. 选择题考查:可能直接考查其成因、时间或范围。
3. 对比思维:可能会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进行对比(发生季节、冷暖空气主体、特点等)。
4. 关注地图:务必在脑中或地图上明确华西秋雨的核心影响区域。
5.记忆口诀: 华西秋季雨绵绵,冷暖对峙是关键。 副高南退输暖湿,冷空气下地形拦。 阴雨寡照时间长,防灾保收两为难。 利在蓄水缓秋旱,功过评说要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