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又到一年开学季。然而,与本科生顺利入学形成反差的是,不少准备读专硕的同学正被一个现实难题困住——“开学住哪?”
C9高校中,南京大学已明确通知:2025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学校不提供校内住宿,学生需自行安排住宿,学校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适当的交通补贴。
近几年,不为专硕研究生提供宿舍的学校越来越多。比如:北方有名牌大学明确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学校不安排住宿。南方有名牌大学则提出,全日制非定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第一年校内住宿,后续由各院系和实习实践单位协调解决。
对学生而言,住宿成本直接增加读研的经济负担,让不少人倍感吃力。尤其一线城市,通勤时间、居住质量和租金价格成为“不可能三角”,让专硕学生难以平衡。以北京、上海为例,在北京大学周边租个单间,月租高达4000元;上海东北角某大学附近合租一间次卧,每月也要3000元。这意味着三年专硕,仅房租支出可能要10万元,这样的开销,对普通家庭来说,压力不小。
从高校角度看,专硕大规模扩招,使原本紧张的宿舍资源雪上加霜。许多高校位于一线城市,扩建宿舍楼成本高昂且空间有限。正如一些学校解释:“宿舍实在挤不下,只能先委屈专硕学生”。
与国内高校不同,国外知名高校通常为大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哈佛大学多数研究生可申请到校内宿舍或学校协调的校外房源。普林斯顿大学为70%以上的研究生提供宿舍和公寓两种住宿类型。
如果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提供宿舍,尚可理解。毕竟,非全日制意味着学生可能在别的地方有工作,或者学生可以自食其力、打工搞钱,贴补房租;但轮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还不能保证宿舍,委实有点说不过去。“全日制”意味着学生的“本业”就是学习。坊间流传,“先看床,再看导师”成了择校新标准,不是个好现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高校虽早已不是象牙塔,但作为育人之地,其公益属性始终不能弱化——理应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扩招规模与学生发展保障之间找到平衡。即便无法短期内增加宿舍供给,也应在校外租房等方面提供更多协助与保障,如:协同社会力量提供平价房源、给予充足补贴等。毕竟,保障学生基本生活需求,免去后顾之忧,才能让学生更专注投入学习与科研。这不仅是高校育人的应有之义,更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原标题:《微言 | “先看床,再看导师”成了择校新标准?》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文汇报 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