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德阳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057号提案的答复,其中提出引导高校调减重复率高、就业率低、不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学科专业,鼓励高校紧紧围绕德阳工业倍增计划,重点加强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材料化工、数字经济等专业建设,出台的《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明确“高职院校新设专业经认定符合德阳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每个专业一次性给予奖补10—30万元。”
原文如下:
德阳市教育局
关于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057号提案的答复
王林委员:
您在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本地化的建议》第057号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对您提出的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办理,现将办理结果向您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整合各方资源,合力推进就业工作。市级各部门协同联动,合力推动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印发返乡下乡创业二十四条措施的通知》等系列支持文件。积极宣传大学生服务基层政策,引导学生报考“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省属公费师范生”等基层项目。截至目前,我市共招录特岗教师2213名、省属公费师范生632名。
(二)提供优质岗位,拓宽就业覆盖范围。深挖编制岗位资源,提升编制使用效能,用好校园招聘、考核招聘“两大抓手”,组织开展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工作,近三年来提供优质教师岗位3899个,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2000余名。紧密对接我市“3+1”主导产业,牵头举办“青春留德”高校系列专场招聘会,引导本地规上企业入校招聘。如2024年举办的“建筑和数字经济”专场招聘会,共87家骨干企业参与,提供优质岗位2258个,达成就业意向近500人。
(三)强化服务保障,多种形式促进就业。出台《德阳市引育基础教育优秀人才五条措施》,鼓励公办中小学校考核招聘全日制本科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30周岁及以下硕士研究生、45周岁及以下博士研究生,对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可先上岗,允许1年试用期内取得教师资格证。对录用并签订六年(含)以上工作协议的全日制硕士及以上研究生,享受连续三年租房补助,其中博士研究生1.2万元/年,硕士研究生9600元/年。搭建就业平台,“线上+线下”招聘联动,高校通过线上推送招聘信息、举办网络招聘会、直播带岗等线上形式,搭建大学生就业多元化平台,将优质岗位精准推送给有需要的毕业生,保障毕业生就业“不掉线”。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积极引进一批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产业链。开展系列人才招聘活动,打造“青春留德”品牌。定期发布人才供需报告,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本地企业实习、就业,对在德职业院校毕业生与德阳规上企业签订就业合同的,给予一定奖补。
(二)优化特色专业布局。引导高校调减重复率高、就业率低、不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学科专业,鼓励高校紧紧围绕德阳工业倍增计划,重点加强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材料化工、数字经济等专业建设,出台的《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明确“高职院校新设专业经认定符合德阳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每个专业一次性给予奖补10—30万元。”
(三)强化技能人才培养。根据就业市场反馈,找准技能人才培养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目的地进行包括招生计划、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聚焦职教整理自:德阳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