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世道里,人们常爱比较。谁家孩子考得好,谁家孩子跳得高,谁家孩子进了“名牌学堂”,都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于是,全红禅与陈芋汐的大学选择,便引来一阵唏嘘。一个去了暨南大学,一个去了同济大学。一个是211,一个是985。有人摇头,有人赞叹,倒好像这两位姑娘的未来,就此分出了高低。可真要说清其中缘由,却不是一句“成绩不同”就能打发的。
若追根溯源,还得从“家中能给什么”与“本人能担什么”说起。运动员并非天生只会腾空翻滚,他们也是学生,也得上课、也得写字。只是,有的人家里堆满了书本、语言训练、国际交流的机会;有的人家里,只有节衣缩食送去的训练费用。条件不同,眼界不同,路自然也不同。
陈芋汐生在上海。父母皆是读书人,讲究学问,重视视野。从小英语、世界赛事、文化交流,她都不陌生。若说跳水场是她的舞台,书桌前的灯火也是她的陪伴。这样的人,既能夺金,又能应对高门槛的985文化课。于是,同济大学的校门,她也就自然而然走进去了。
全红禅,却是另一番光景。广东湛江的农村出身,家中条件并不宽裕。父母重视未来,但所谓“未来”,更多是“能吃饭”的生计。书本虽也翻过几页,却常常让位于池水边的日复一日训练。她自小忙于比赛,基础课疏漏太多,成绩自然跟不上。于是,当文化课成了985的门槛,她只能转向211的暨南大学。有人说这是遗憾,可若换个角度看,她选的这条路,恰好稳当,恰好合适。
其实,两人的去处,皆各有深意。陈芋汐进了同济,那里学科齐全,资源丰富,足以让她的跳水之路走得更国际化。未来若要推广跳水,她身上的这层学术与视野,正好派上用场。而全红禅落脚暨南,虽非985,却与广东省队联系紧密,在大湾区的资源与机遇也不少。若她将来转型教练,或投身体育产业,这里才是能养护她一生技艺的土壤。
世人常爱争论“孰高孰低”,其实,不过是自寻烦恼。陈芋汐的选择,是立足国际;全红禅的选择,是脚踏实地。两者并无贵贱,只有合适与否。大学不是炫耀的牌匾,而是人生路上的踏脚石。
至于那些在网络上评头论足的人,不过是隔岸观火的看客罢了。他们不曾知晓,运动员在水花下承受的孤独,不曾体会,书桌与跳板之间的拉扯。两位姑娘皆是金牌选手,能在如此年纪背负如此重担,本就值得敬佩。
所以啊,不必叹息,不必比较。她们走的路,皆是她们自己的选择。未来不在985,不在211,而在她们脚下每一步的坚定。愿这两位姑娘都能走得长远,走得自在,也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