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轻松惬意的假期,孩子们背起书包重返校园,开启新的学习旅程。然而,从自由松散的“假期模式”切换到规律紧张的“开学模式”,不少孩子难免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也有部分孩子满怀期待却不知如何着手。为此,记者专访了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王晓萌医生,整理出一份实用的心理调适指南,助力孩子们快速适应新学期的学习与生活。
接纳情绪 与“开学焦虑”和平共处
发脾气、不想去学校、无器质性原因出现“身体不适”,这些也许都是情绪问题“惹”的祸。王晓萌医生指出,“开学焦虑”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绝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的正常反应。无论是对新课程难度的担忧、对新学期学业压力的畏惧,还是对陌生同学或老师的不安,抑或是对校园人际关系的期待,这些情绪的出现都十分普遍。
面对不安情绪,要学会正视并接纳情绪,比如告诉自己“我现在感到紧张,这很正常,因为我即将迎接新的挑战、收获新的成长”,不必因焦虑而自责,接纳情绪的存在是缓解焦虑的第一步。其次,学会给情绪找个“出口”。当负面情绪积累时,别独自压抑,可以主动和父母、好朋友或信任的老师聊一聊内心的担忧,把感受说出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释放。此外,写日记记录心情、听喜欢的音乐放松、打打球跑跑步等运动方式,也能将内心的焦虑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制定计划 找回学习“掌控感”
假期的散漫状态容易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懈怠感,开学后面对堆积的任务,更易陷入焦虑。制定清晰可行的计划,能帮助孩子逐步找回学习节奏,重建对学习的掌控感。
王晓萌支招,从“小目标”入手,积累成就感。不必一开始就制定复杂的长期计划,可以从简单的“小任务”做起:比如整理干净书桌、准备好新学期的文具、预习语文或数学的前两章内容、列出开学第一周的学习清单等。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肯定(如贴一朵小红花、奖励15分钟放松时间),这些及时的成就感能有效激发学习动力,帮助快速进入开学状态。
制定“弹性”学习计划。结合新学期的课程表,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明确上课、课后作业、预习复习、休息娱乐的具体时段,做到劳逸结合。计划不必过于严苛,要留出一定的灵活空间(如遇到难题卡壳时,可适当调整时间先做其他任务),避免因计划无法完成而产生挫败感。
有效互动 用社交激活“校园活力”
校园生活不仅有学习,还有重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社交互动能帮助孩子更快融入集体,减少对校园的陌生感和孤独感。
王晓萌建议,开学前或开学初期,可以主动给老同学发个消息,聊聊假期里的有趣经历,分享彼此对新学期的期待或担忧;遇到新同学时,大方地打个招呼、进行自我介绍,一句简单的“你好,我们可以一起坐吗?”就能开启一段新的友谊。熟悉的伙伴和轻松的氛围,能有效缓解开学的紧张感。新学期遇到困难时,也不要独自硬扛。学习上有不懂的问题,主动向老师请教、和同学讨论;生活上有烦恼,及时和父母沟通;如果情绪上的焦虑持续无法缓解,也可以寻求学校心理老师的专业帮助。学会求助不是软弱,而是积极解决问题的表现。
积极暗示 为自己注入“心能量”
心理暗示的力量往往超乎想象。有效的自我暗示能帮助孩子建立信心,以更乐观的心态面对新学期的挑战。
每天起床后或睡前,试着对自己说几句鼓励的话,如“新学期,我一定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学习新知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期待每天的课堂!”“我能和同学友好相处,收获更多友谊!”也可以把这些积极的话写在便利贴上,贴在书桌前或文具盒里,随时提醒自己。长期坚持积极暗示,能逐渐消除焦虑,建立对新学期的美好期待。
王晓萌医生提醒,适应“开学模式”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和老师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耐心和鼓励,陪伴孩子度过这段过渡期。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江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