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孩子就是不去上学怎么办?”作为精神科医生,经常会遇见焦急的父母带着阴郁的孩子走进诊室咨询厌学问题。
家长们常常将“不爱学”和“懒惰”“叛逆”画上等号,殊不知它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的是孩子内心的挣扎、家庭系统的失衡和成长过程中被忽视的心理需求。在临床上我们看到:刚上小学的孩子边做作业边拔头发,即将中考却频繁用“头疼、肚子疼”来逃课,为玩手机跟父母大打出手然后几天闭门不出……今天,由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病房专家为您解析,教您青少年厌学的破解方法。
一、青少年为何更容易“扛不住”厌学?
青少年厌学有其深层原因。孩子们往往面临着多方压力:知识难度的增大、同学间的竞争、父母的期待和互联网上的社会比较等。当这些压力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阈值时,大脑就会启动“生存模式”下的——逃,也就是在孩子看来,不去上学成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
1.被内卷困住的好学生:
因学业压力而拒学的往往是那些曾经最优秀的学生。“好孩子不能贪玩”被内化成了孩子的一部分,成了自我的枷锁。“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些口号也在无声地暗示孩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才是唯一的解,爱好、友谊、休息都是浪费时间,可事实是空洞的应试机器终将会停摆。
2.何去何从的鸡娃:
强势控制对孩子学习有很高期待的妈妈,工作异常忙碌隐身于家庭的爸爸,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表,满满当当的课外班,写不完的课后作业……这些无一不验证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妻子对丈夫充满失望与怨念,无人可依,孩子就成了妈妈过度关注的对象和情绪的出口。
3.隐匿于校园的伤痛:
那些被恶意P图传遍班级群的女生,那些被冠以侮辱性绰号的转学生,那些在厕所角落被围堵却噤若寒蝉的孩子……这是无数个在阴影中挣扎的青春。当孤立无援的孩子向老师和家长求助时,却得到更令人心寒的回复:“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就来欺负你,那一定是你自己有问题。”
二、情绪漩涡四阶段;被风暴吞噬的学习热情
青少年厌学问题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类似于心理能量的缓慢耗竭,通常会经历以下四个典型的发展阶段。
1.冲突酝酿期:
孩子看似正常,每天按时到校,成绩也还不错,但内心已经开始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疏离感。不愿多谈和学校有关的事情,问就是“还行”;休息时就独自待在房间里玩手机,作业能拖则拖。
2.萌芽涌动期:
随着情绪积累,孩子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抵触行为。早上起床变得异常困难,“我难受,能不去上学了吗?”;对待学业愈发消极,“反正也学不会,算了”;家中围绕上学问题的争吵越来越多,亲子关系日益紧张。
3.理所当然期:
当抵触未能解决问题时,孩子就会更明显地表现出坚决不上学的态度。即使面对家长的责骂或惩罚,也依旧拒绝上学;如果家长强制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还可能会出现强烈的生理反应,如呕吐、头晕、心慌等。
4.固着退行期:
这一阶段孩子不再与家长争执,而是选择完全封闭自己。他们长时间待在房间里,不与家人交流,沉浸在网络世界寻求慰藉,对现实生活则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未来失去期待和规划。
三、破解之道:让孩子重新学会和自己相处
厌学问题最后常演变成一场家长和孩子之间由焦虑驱动的“追逐赛”。家长拿着密密麻麻的校外补课表,计算着“每天多学2小时才能赶上进度”;老师在课堂上特意点名,询问“这道题你听懂了吗”。孩子反复被暗示“你落下了”“害怕跟不上”,这些终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孩子会逐渐相信自己“真的不行”,最终选择再次逃跑。
面对厌学问题和复学压力需要“家-校-医”协同干预。除了需要经过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的专业评估和系统干预之外,家长的情绪管理和积极应对是关键。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家里孩子的一举一动引发家长的崩溃,家长的焦虑又反噬孩子,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父母要学会先给自己“松绑”,能真正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这份稳定自然而然也会传递给孩子。当家长把厌学看作需要被看到的求助信号,而不是洪水猛兽时,我们才能帮助孩子重拾对上学的好奇,找到复学的正确策略。“低要求、高接纳”:正确看待和接纳孩子不想上学的感受,尽量平和、理智地面对和处理。当家庭成为一个可以缓冲、涵容情绪的“安全岛”,家长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他们的痛苦。
您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孩子:
1.重塑学习动机系统
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连接点。
采用“小步子原理”,设定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孩子体验成功感,如制定“阶梯式回归计划”,从每天去学校1小时开始,逐步增加在校时长。
关注学习过程而非仅仅结果,表扬孩子的努力而非天赋。
创造“心流”体验:任务难度要与孩子能力匹配,有明确目标和即时反馈。
2.调整家庭环境与期望
提供安静、整洁、光线充足的学习空间。
建立稳定的作息规律,保证8-9小时睡眠。
尽可能调整对孩子的学业期望,过高的期望会适得其反,产生“皮格马利翁负效应”。
与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学校情况,寻求专业建议。
3.培养成长型思维
教会孩子大脑具有可塑性——每次挑战都是神经元建立新连接的机会。
使用“尚未”技巧:改变“我不会做数学题”为“我尚未掌握这个数学解题方法”。
分享名人挫折故事,让孩子明白失败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部分。
4.使用“非暴力沟通”模式: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如:“我注意到你最近晚上都在玩游戏(观察),我有点担心(感受),因为我觉得休息对你的健康很重要(需要),我们能不能一起商量个游戏时间计划?(请求)”。
避免评判和指责,多表达关心和担忧。
少问“今天学了什么”,多聊“有没有遇到有趣的事”;少给“补课计划”,多陪孩子“参加活动”。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出现问题,往往与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人生发展、夫妻关系等方面的心理成长议题有关,也需要以此为契机,直面自己的问题,向内觉察和反思。
其实,没有孩子天生不爱上学。厌学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青春给家长的提醒——别只盯着成绩,先接住孩子的情绪;别逼他们赶进度,先帮他们找回我能行的勇气!
文章作者:王珊、刘竞(主任医师)
来源:北京安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