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百万换张文凭却难以“回本”?中产留学神话,彻底崩塌了
开心田螺
2025-09-04 09:53:47
0

十年前,如果在饭桌上聊起孩子去美国、英国念书,得到的一定是满满的羡慕和掌声。

若是谁家的孩子拿到了常春藤录取通知书,几乎能让一桌人站起来敬酒。

那时候,留学是家庭炫耀的资本,是父母辛苦打拼后,最耀眼的回报。

但时代发展到今天,再次提起留学时,气氛却变得凝重了。

有人眉头紧锁地算了一笔账,一年七八十万,四年三百万,卖掉房子都未必能撑到毕业。

有人叹气说:“孩子回国后投了无数份简历,却和国内应届生一起卷薪资,甚至被调侃成‘海废’“。

那么,不过短短十年,留学的光环为什么就会突然暗淡了?

变化最直观地写在数字里。

清华、北大、复旦、科大等顶尖高校的出国人数,从2019年到2024年都明显下降。

清华减少了近三成,北京大学减少了两成多,北京理工大学更是直接砍掉一半。

五年前,留学还被视为成才的必走之路,是中产家庭的标配操作。

如今,这条路却逐渐冷清,不是因为孩子不想去,而是父母越来越算不清账。

如果是去美国念本科,学费每年在五万美元到七万美元之间,加上住宿、吃穿用度,十万美元是保底。

换算成人民币,四年三百万跑不掉。

过去,很多家庭的操作是卖掉一套房,供孩子念完四年,但现在房价低迷,套现困难,学费却年年上涨,父母开始犹豫了。

尤其在北京、上海之外的城市,中产家庭账面上有资产,但流动资金不足,一想到三百万就要砸在孩子身上,谁的心里都不踏实。

最关键的是,这笔钱不一定能收回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留学生在国外,完成学业后,往往能顺利留下工作,美国的H1B签证中签率曾经高达五成。

可如今,中签率跌到20%左右,竞争残酷,很多学生毕业后不得不打包回国。

回国后,情况同样让人沮丧,外企在缩减规模,大厂在裁员,国企和公务员成了“最稳”的选择。

可惜,留学生几乎在这些岗位上没有任何优势。

国企要的是背景和关系,公务员只看笔试和面试,留学经历在招聘启事上几乎等于一行无关紧要的注脚。

反观大厂,要么拼体力,要么拼高强度的项目交付,留学生的履历在用人部门眼里未必值钱,甚至还可能被怀疑“水硕”出身。

于是,很多孩子一圈跑下来,发现既留不下国外,也融不进国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10年前后,“海归”是城市发展的急需品。

外资涌入,互联网产业腾飞,懂外语、懂管理、懂国际规则的人才稀缺。

海归就像一批桥梁,帮企业打通全球化的通道,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

国内高校数量和质量都显著提高,每年有数百万高学历毕业生进入市场。

企业用人根本不缺硕士博士,反而更在意是否适应国内的高压工作文化。

海归们带回来的光环,已经被“学历通胀”和“本土化竞争”磨得黯淡无光。

在父母那一代人的观念里,留学意味着一脚跨进了中上阶层。

但在当下的职场现实里,留学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大潮退去后的一块普通石头。

要理解今天的困境,就得回到历史。

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中国社会最缺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那时候,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能顺利进城,成为干部、医生、教师、工程师。

高考改变了数百万家庭的命运,这就是人们口中的高考红利。

进入新世纪后,全球化加速,中国加入WTO,外资大规模进入,产业升级需要大量懂国际规则的人。

海归成了稀缺人才,这就是留学红利。

但历史的红利不是永恒的。

今天,中国本土教育资源已经成倍提升,全球化浪潮也在倒退,西方国家对移民收紧,人才政策趋严。

没有社会环境的加持,留学自然不再是那张改变命运的王牌。

从家庭视角来看,留学成了一场豪赌。

父母以为,只要花得起钱,就能换来孩子的光明未来,但现实是,三百万换来的未必是成功,更可能是困境。

从社会视角来看,全球化倒退与国内内卷,双重夹击下,留学优势被一点点削弱。

发达国家的本土年轻人就业压力大,反对移民成为政治决策,中国的就业市场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留学生不再享有任何优待。

过去是骑上银龙,飞向天空,如今那条龙已经变成了恶龙。

当然,留学并非完全失去意义。

国外的教育体系依旧在思维方式、人格培养、跨学科能力等方面有着优势。

对于那些目标清晰、方向明确、实力足够的孩子,留学依然能带来长远的竞争力。

尤其是STEM学科,人工智能、物理、医学、生物工程,这些方向依旧是全球高需求岗位。

真正具备实力的人,依旧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但前提是,孩子本身要有能力,而不是仅仅靠父母的钱。

可以预见,留学会逐渐回归理性,它不再是中产的普遍选择,而是少数精英的精心规划。

未来能坚持下去的学生,多半会出现在科研机构、世界级实验室、跨国科技公司,他们依旧能在全球化夹缝里找到机会。

而更多家庭,可能要重新审视教育投资,考公、考编、国内升学,反而成了更稳妥的路径。

留学的故事,曾经点燃过一代人的希望,它承载着阶层跃迁的梦想,也见证了全球化的黄金年代。

但时代在变,今天的现实告诉我们,没有哪条道路能永远通往成功。

高考红利曾经属于我们的父辈,留学红利属于上一代,而现在的年轻人,必须在夹缝中寻找自己的风向。

三百万不能买来命运,真正能决定未来的,仍然是孩子个人的能力、方向和努力。

银龙早已远去,每个人都要在风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飞翔方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文科专业选择指南:文科生的多... 全文科专业选择指南:文科生的多元发展路径 对于选择全文科组合(历史、政治、地理等)的学生而言,专业选...
高中学霸,靠的是这种“非补课型... 初中时候的尖子生,日子过得是真惬意。 数学课上老师刚写完题,笔还没放下呢,他们的答案就出来了;英语阅...
中山港街道:人大代表走进校园,... 教育是民生之基,校园安全是社会关切、群众关心的重中之重。为强化学校周边交通疏导,保障师生出行安全,加...
昔日“彩电大王”主业仍失血 亏... 康佳集团消费电子业务(含彩电、白电)在上半年依旧面临困境。 来源:康佳集团 在新东家华润集团入主后,...
改写计数调整型一次抽样方案检索... 计数调整型一次抽样方案的检索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要素:A、批量:指待检批次的总数量。B、接收质量限(AQ...
南昌新建区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有... 《南昌新建区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有哪些?一文带你了解》 考公免费咨询电话:4009810787 在南...
在线笔试系统:AI监考如何破解... 每年秋季校招季,企业HR都如同置身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与作弊行为展开无声的博弈。传统线下监考需要耗...
溺爱孩子的家长,都该学学贝勃定... 苏联作家高尔基有一句名言: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照顾孩子是妈...
找准中年教师的“本、根、魂” 中年时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期。原因有三:一是中年时期处于教师职业的中间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