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教材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最高清下载打印)
开心田螺
2025-09-04 13:36:52
0

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

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科普”回复:“电子课本

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在线阅读

在学习数学概念时,用实际例子 “搭桥” 是将抽象符号、逻辑转化为可感知、可应用知识的核心方法。这种方式能帮你从 “死记定义” 升级为 “理解本质”,甚至主动迁移知识。以下按 “不同数学领域” 分类,结合具体概念和实例,详解如何操作:

一、核心原则:用实例 “拆解” 概念的 3 个维度

在找例子前,先明确一个概念通常包含 3 个关键部分,实例需精准对应这些维度,才能避免 “泛泛而谈”:

  1. “是什么”:用实例解释概念的 “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干扰);
  2. “为什么”:用实例说明概念的 “产生背景”(为什么需要这个概念);
  3. “怎么用”:用实例展示概念的 “应用场景”(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二、分领域举例:从基础到进阶的实例应用

(一)小学数学:用 “生活场景” 对接具象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多与生活直接相关,实例优先选 “日常可见、可操作” 的场景(如购物、测量、分配)。

例 1:概念 —— 分数的 “意义”(五年级)

  • 死记定义: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 (易混淆点:“单位 1”、“平均分” 是核心,缺一不可)
  • 用实例拆解:
  1. 解释 “单位 1”(是什么):
  • 实例 1(单个物体):把 1 块披萨看作 “单位 1”,平均分成 8 份,1 份就是 1/8,3 份就是 3/8;
  • 实例 2(多个物体):把 4 个苹果看作 “单位 1”,平均分成 2 份,1 份是 2 个苹果,对应分数 1/2(而非 2/4,避免 “个数” 与 “份数” 混淆)。
  • 作用:通过 “单个 vs 多个” 实例,明确 “单位 1” 可以是任意 “可分的整体”,而非仅限 “1 个”。
  1. 强调 “平均分”(为什么):
  • 反例:把 1 块蛋糕随便分成 3 块,不能说每块是 1/3(因为没 “平均”);只有用尺子量着切、确保 3 块大小相同,才是 1/3。
  • 作用:用 “正反对比” 凸显概念的 “本质属性”,避免误解。
  1. 应用场景(怎么用):
  • 问题:妈妈买了 1 升牛奶,小明喝了 1/4,爸爸喝了 2/4,还剩几升?
  • 对应:把 “1 升牛奶” 看作单位 1,剩余 = 1 - 1/4 - 2/4 = 1/4,即 0.25 升。
  • 作用:从 “分披萨” 过渡到 “算用量”,体现概念的实用性。

例 2:概念 —— 正比例关系(六年级)

  • 死记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比值一定,这两种量成正比例。
  • 用实例拆解:
  1. “相关联”+“比值一定”(是什么):
  • 实例:买铅笔,每支 2 元(单价固定)。买 1 支花 2 元,买 2 支花 4 元,买 3 支花 6 元……
  • 对应:“数量” 和 “总价” 是相关联的量(数量变,总价也变);总价 ÷ 数量 = 2(比值不变,即单价),所以二者成正比例。
  1. 反例对比(为什么):
  • 实例:小明的身高和年龄 —— 年龄增长,身高可能增长,但 “身高 ÷ 年龄” 的比值不固定(比如 10 岁时身高 140cm,比值 14;12 岁时 150cm,比值 12.5),所以不成正比例。
  1. 应用:求未知量(怎么用):
  • 问题:买 5 支同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
  • 用正比例:设总价为 x 元,x÷5=2 → x=10 元。

(二)初中数学:用 “直观模型” 对接抽象逻辑

初中数学开始涉及 “符号化”“抽象关系”(如方程、函数、几何定理),实例可借助 “图形、表格、具体问题” 降低理解难度。

例 1:概念 —— 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

  • 死记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 用实例拆解:
  1. “为什么需要方程”(背景):
  • 问题:小明有 20 元,买了 3 本笔记本后还剩 5 元,每本笔记本多少钱?
  • 算术法:(20-5)÷3=5(逆向思维,需先算 “花了多少钱”);
  • 方程法:设每本 x 元,列 3x + 5 = 20(正向思维,直接按 “买本花的钱 + 剩下的钱 = 总钱数” 列式)。
  • 作用:通过 “算术 vs 方程” 对比,理解方程是 “用符号表示等量关系” 的工具,更适合复杂问题。
  1. “定义要素” 对应(是什么):
  • 3x + 5 = 20:只含 1 个未知数 x,x 的次数是 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符合 “一元一次方程” 定义;
  • 反例:x² + 3 = 10(未知数次数 2,是一元二次方程);2/x + 1 = 5(2/x 是分式,不是整式,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怎么用):
  • 行程问题:甲、乙相距 120km,甲每小时行 30km,乙每小时行 20km,两人同时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 列方程:设 x 小时相遇,30x + 20x = 120 → x=2.4。

例 2:概念 —— 一次函数的 “斜率”(八年级)

  • 死记定义:一次函数 y=kx+b(k≠0)中,k 叫做斜率,表示函数图像(直线)的倾斜程度。
  • 用实例拆解:
  1. “斜率的直观意义”(是什么):
  • 实例:用 “爬坡” 类比 ——
  • k=2:相当于 “每走 1 米水平距离,上升 2 米”(陡坡);
  • k=0.5:相当于 “每走 1 米水平距离,上升 0.5 米”(缓坡);
  • k=-1:相当于 “每走 1 米水平距离,下降 1 米”(下坡)。
  • 图形对应:画 y=2x、y=0.5x、y=-x 的图像,直观看到 k 越大,直线越陡;k 为负,直线向下倾斜。
  1. “斜率的实际含义”(怎么用):
  • 实例:某水管放水,y(总水量,升)与 x(时间,分钟)的关系是 y=3x。这里 k=3 表示 “每分钟放水 3 升”(斜率对应 “单位时间的水量变化率”)。
  • 问题:10 分钟能放多少水?→ 代入 x=10,y=30 升。

(三)高中数学:用 “具体情境” 对接抽象模型

高中数学概念更抽象(如函数性质、立体几何、概率),实例需 “从具体问题提炼模型”,再用模型反推概念本质。

例 1:概念 —— 函数的 “单调性”(高一)

  • 死记定义:设函数 f (x) 的定义域为 I,对于定义域内某个区间 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 x₁、x₂:若 x₁f (x₂),则是减函数。
  • 用实例拆解:
  1. “直观实例” 理解(是什么):
  • 实例 1(生活场景):气温随时间变化 —— 早晨 6 点到 12 点,时间 x 增大,气温 f (x) 升高→这段时间内 “气温函数” 是增函数;12 点到 18 点,时间 x 增大,气温 f (x) 降低→这段时间内是减函数。
  • 实例 2(函数图像):画 f (x)=x² 的图像,观察到 x<0 时,图像从左到右下降(减函数);x>0 时,图像从左到右上升(增函数)→ 理解 “单调性是区间内的性质,而非整个定义域”。
  1. “反例辨析” 深化(为什么):
  • 反例:f (x)=1/x(反比例函数),在 (-∞,0) 上是减函数,在 (0,+∞) 上也是减函数,但不能说在整个定义域上是减函数(因为取 x₁=-1,x₂=1,x₁
  1. “应用:比较大小”(怎么用):
  • 问题:已知 f (x) 在 R 上是增函数,比较 f (3) 和 f (5) 的大小→ 因为 3<5,所以 f (3)

例 2:概念 —— 古典概型(高二)

  • 死记定义:具有 “有限性”(基本事件个数有限)和 “等可能性”(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相等)的概率模型。
  • 用实例拆解:
  1. “满足条件的实例”(是什么):
  • 实例: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求掷出 “点数为 3” 的概率。
  • 分析:基本事件有 6 个(1,2,3,4,5,6)→ 有限性;每个点数出现的概率都是 1/6→ 等可能性→ 符合古典概型。
  • 计算:P (点数为 3)=1/6。
  1. “不满足条件的实例”(为什么):
  • 反例 1(非等可能):掷一枚不均匀的骰子(重心偏移),每个点数出现的概率不同→ 不是古典概型;
  • 反例 2(非有限):在区间 [0,1] 内随机取一个数,基本事件有无限个→ 不是古典概型。
  1. “应用:摸球问题”(怎么用):
  • 问题:袋中有 2 个红球、3 个白球,从中随机摸 1 个,求摸到红球的概率→ 基本事件共 5 个,红球占 2 个→ P=2/5。

三、通用技巧:自己 “造实例” 的 3 个步骤

除了借鉴现成实例,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设计实例,这是 “深度理解” 的标志。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 1:“拆解概念”—— 列出定义中的 “关键词”

比如学习 “平行四边形”,关键词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边形。

步骤 2:“匹配场景”—— 找符合关键词的 “具体对象”

  • 生活场景:教室的黑板、小区的伸缩门、书本的封面;
  • 数学场景:坐标系中 y=0、y=2、x=0、x=3 围成的图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

步骤 3:“正反验证”—— 用实例 “符合” 或 “反驳” 概念

  • 正例:黑板符合 “两组对边平行 + 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 反例: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不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不是四边形→ 也不是。

四、注意事项:避免实例使用的 2 个误区

  1. 不要用 “特殊实例” 代替 “一般概念”:
  2. 比如学习 “等差数列”,不能只举 “1,2,3,4…”(公差 1),还要举 “5,3,1,-1…”(公差 - 2)、“2,2,2,2…”(公差 0),避免误以为 “等差数列一定是递增的”。
  3. 不要 “脱离概念” 找实例:
  4. 实例的核心是 “解释概念”,而非 “凑例子”。比如用 “买东西” 解释 “负数” 时,要紧扣 “相反意义的量”(如 “支出 5 元” 记为 - 5,“收入 3 元” 记为 + 3),而不是泛泛说 “负数就是比 0 小的数”。

总结

用实际例子学数学概念,本质是 **“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 的循环 **:先通过生活 / 数学场景理解概念的 “本质和用途”,再用概念指导解决新的具体问题。长期坚持这种方式,你会发现数学不再是 “冰冷的符号”,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工具”—— 这正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编辑

分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文科专业选择指南:文科生的多... 全文科专业选择指南:文科生的多元发展路径 对于选择全文科组合(历史、政治、地理等)的学生而言,专业选...
高中学霸,靠的是这种“非补课型... 初中时候的尖子生,日子过得是真惬意。 数学课上老师刚写完题,笔还没放下呢,他们的答案就出来了;英语阅...
中山港街道:人大代表走进校园,... 教育是民生之基,校园安全是社会关切、群众关心的重中之重。为强化学校周边交通疏导,保障师生出行安全,加...
昔日“彩电大王”主业仍失血 亏... 康佳集团消费电子业务(含彩电、白电)在上半年依旧面临困境。 来源:康佳集团 在新东家华润集团入主后,...
改写计数调整型一次抽样方案检索... 计数调整型一次抽样方案的检索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要素:A、批量:指待检批次的总数量。B、接收质量限(AQ...
南昌新建区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有... 《南昌新建区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有哪些?一文带你了解》 考公免费咨询电话:4009810787 在南...
在线笔试系统:AI监考如何破解... 每年秋季校招季,企业HR都如同置身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与作弊行为展开无声的博弈。传统线下监考需要耗...
溺爱孩子的家长,都该学学贝勃定... 苏联作家高尔基有一句名言: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照顾孩子是妈...
找准中年教师的“本、根、魂” 中年时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期。原因有三:一是中年时期处于教师职业的中间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