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何逸逸
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正重塑未来社会,深刻影响教育领域,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体系和方法亟须革新。教育生态学作为融合生态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以整体性与平衡原理为基础,解析教育系统内外互动关系,揭示其功能与演化规律,为实现动态平衡提供依据。以此为引领,通过构建“文本-媒介-实践”生态圈及“三链四环”模型,推动信息技术与大学新文科课程深度融合,激发课程活力与实效性,促进文学课程体系向开放、系统、平衡与可持续方向变革。
明晰生态结构,打造“三链”育人脉络
数字化支持下,文学课程育人模式的变革核心在于构建清晰的生态化培养链条。一是构建知识传递链。在课堂中深耕经典文学文本,奠定理论基础;进而引入数字媒介,如利用高校智慧课堂等工具进行文本深度分析、生成可视化图表、创作跨媒介叙事,或借助VR技术虚拟探访文学场景,实现文本的数字化活化;最终导向实践产出,鼓励学生基于理解创作书评、短视频、剧本或数字艺术作品,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转化。例如,在讲授《红楼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数字工具绘制人物关系图谱,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大观园场景,并分组创作现代改编短剧,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展示,从而打通从经典解读到数字再现再到创意实践的全链条。教师可利用平台进行预习任务发布、资料上传、作业布置,根据学生行为表现进行个性化教学资源推荐,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方案。二是构建能力培养链。通过小组在线协作解读复杂文本、共同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认知与协作能力;依托项目制学习,如围绕某一文学主题策划线上展览或开发微型数字人文项目,驱动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具体可设立“鲁迅小说数字地图构建”“中国古典诗词VR沉浸式体验设计”等项目,要求学生分工完成资料搜集、技术实现、内容阐释和公众推广等任务,全面提升综合能力。三是构建价值塑造链。在解读文学经典中涵养人文精神;通过文学文化交流互鉴、参与线上线下工作坊,培育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意识;最终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中的生态叙事、科技伦理等议题,树立深刻的生态伦理观或通过定期开展云端对谈,组织学生就“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伦理”等议题展开辩论赛,推动价值观的深度内化。
协同生态层次,构建“四环”育人场域
生态化培养需在不同层级场域中协同推进。第一,课堂微生态(师生互动)场域是基础。利用智慧教室和在线平台,推行翻转课堂,教师角色从传授者转为引导者,通过实时弹幕讨论、在线投票、AI辅助的个性化反馈,实现深度师生、生生互动。例如,在文学理论课上,教师可提前录制短视频讲解关键概念,课堂时间则用于组织学生围绕有争议的文本展开实时在线辩论,并利用AI学习系统自动生成讨论热点图谱,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重点。第二,课程中生态(跨模块协同)场域是关键。打破文学史、文学理论、写作文本分析等单一课程壁垒,设计跨课程模块的联合项目,如《红楼梦》研究模块可整合文本细读、文化研究、数字化建模与实践创作。具体实施中,可安排文学史教师负责背景讲解,文艺学教师指导理论分析,写作教师辅导创作实践,计算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使学生在一个项目中获得多维训练。第三,专业宏生态(学科交叉)场域是拓展。积极与信息技术、艺术设计、社会学等专业联动,开设“数字人文导论”“文学与人工智能”等交叉课程,组建跨学科项目团队,解决复杂问题。例如,可与计算机系合作开发“文学文本情感分析系统”,与设计系共同创作“交互式数字叙事作品”,与社会学系联合开展“当代阅读行为田野调查”,真正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第四,社会超生态(产教融合)场域是延伸。与文化传媒机构、科技企业、图书馆、博物馆等共建实践基地,引入行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真实项目,为企业提供内容创意、为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如与地方出版社合作开展“经典文学IP短视频化”项目,与科技公司共建“古籍智能标注实验室”,与当地图书馆合作推广经典文学阅读,或与博物馆联合开发“文物背后的文学故事”AR体验项目,延伸大学课堂,使学习成果接受社会检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真实的工作经验。
强化实践机制,保障生态模型有效运行
为确保“三链四环”模型有效运转,需强化核心实践机制。一是生态位补偿机制。关注学生多样性与差异性,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识别学生知识短板或兴趣倾向,通过智能推荐系统为其定制个性化阅读清单、推送辅助学习资源或实践项目,实现精准“生态位”补偿,避免学生“掉队”。例如,对叙事能力较弱的学生,系统可推荐交互式叙事设计工具和微型写作工作坊;对数字技术基础薄弱的学生,可提供可视编程入门指导和一对一技术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二是智能技术嵌入机制。深度集成AI工具,将其作为研究辅助和创意伙伴,用于文献梳理、观点启发、文本生成与润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其审视AI产出的局限与伦理问题,合理规范使用技术。如在文学创作课上,可让学生先拟定故事初稿,然后从叙事逻辑、文学性、伦理规范性等角度进行人机协同修订和批判性反思,并撰写使用报告,从而培养其与技术协同共生的能力。三是跨学科资源整合机制。系统梳理并整合校内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课程资源、数据资源与实践资源,建设跨学科文学课程资源库与项目案例库,为生态化教学提供丰富给养。例如,建立“数字人文项目案例库”,收录优秀数字人文项目的过程文档和成果展示;开发“文学跨学科实践平台”,集成文本分析工具、可视化软件、虚拟实验环境等;共建“文学数字化资源联盟”,实现资源和经验的共享。四是建立多元评价主体结构。生态化课程模式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作为保障。改变单一教师评价的模式,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行业专家评价、AI系统评价等多方参与。如项目成果评价可邀请企业导师评分,技术实现部分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评估,文学专业性由本专业教师把关,同时利用AI系统对学习过程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提供客观补充。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三链四环”模型,通过强化上述实践机制,最终推动高校文学类课程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现代的“生态化育人”范式转型。未来,还需在技术融合深度、资源整合广度、制度保障力度等方面持续探索,不断完善这一生态化培养模式。
本文系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西部青年项目《亚裔生态文学中的食物景观研究(项目号:24XJC752001)》;2025年四川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英语文学导论课程“文本-媒介-实践”三维联动的培养模式探究(项目号:JY2552245)》;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研究”(23YJC710097)》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