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称呼“老师”?古代也有“教师节”吗?今年教师节,告诉孩子这些知识↓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后来,人们逐渐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使其成为对教育者的通用尊称。
告诉孩子,古人这样过“教师节”
虽然中国古代没有正式设立“教师节”,但尊师重教的传统源远流长。孔子诞辰在古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堪比现代“教师节”。
目前已知最早的孔子画像——孔子像漆衣镜
祭拜孔庙:在汉代,每年孔子诞辰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祭拜孔庙,还会在宫中宴请国子监、太学的老师。
古代也评“优秀”教师:到了唐、宋时期,尊师仪式进一步发展,不仅有祭祀孔子的礼俗,各地还会从老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报送朝廷,那些获得“优秀”称号的老师,将得到奖赏。
尊师仪式越来越隆重:清代更加重视教育,在孔子诞辰日这天,朝廷会给各个书院、学府老师“加薪”,成绩卓著者还能“升职”,最高被授予八品职衔。
告诉孩子
古人叫“老师”原来有这么多花样
《周礼》有注:“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韩愈《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善为人师者,可以为学生指引人生的方向。提到“师”,你最先想到哪句话?古人又如何称呼“老师”?
夫子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中就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的记载。
师长
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中将“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并称为教育后代的“三美”。
山长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孔子燕居像 孔子博物馆藏
师傅
师傅是古时老师的通称,这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
师父
《吕氏春秋·劝学》中记载“事师之犹事父也”,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西席
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
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吕氏春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师保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师保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后来泛指老师。
宗师
《汉书·平帝纪》记载:“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后逐渐演变为众所敬仰、堪称师表的人。
教授
今天的教授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
助教指的是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
学博
学博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讲郎
“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讲郎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
教谕
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辅助教谕的助手。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先生
先生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中的“先生”,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后来,先生这一称谓扩展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礼记·曲礼上》记载:“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古人对老师的称呼颇具历史趣味,如今我们对老师的尊称更讲究情感创意。园丁、蜡烛、春蚕、春雨、人梯、孺子牛……这些比喻不仅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更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从“夫子”到“老师”,从“西席”到“教授”,变化的只是称谓,不变的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尊师重教传统。
你用什么方式称呼老师?
教师节,你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
来源:央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