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家庭内部也存在情感霸凌现象,即通过肢体和言语攻击、孤立、经济和心理上操控,对家人进行欺凌和压迫。
妈妈骂她时,她看着妈妈,心里却在背课文;妈妈打她时,她表面上逆来顺受,心里却幻想着自己一拳把妈妈打倒在地的样子
一天下午,一个穿运动服的女生敲门进来,开口就说:“老师,我被我妈情感霸凌了!”
我在校内担任心理辅导员多年,帮助过不少孩子,但像她说话这么直接的孩子还是第一次见。我笑着示意她坐下:“怎么个霸凌法?详细说说。”
女生“嗯”了一声坐下,清清嗓子,讲述起来——
我叫青青,上高一。我才16岁,生活却已经充满痛苦,而痛苦的来源就是我妈。
我上幼儿园时,我妈送我上舞蹈班。中间休息,别的小朋友喝饮料、吃零食,可我妈只让我喝白开水,不让我吃任何零食。
一天,我悄悄带了零食去舞蹈班,中间休息时背着我妈吃,结果被她发现。她把我骂得体无完肤,舞蹈老师看不下去,劝道:“孩子嘴馋,偶尔吃点问题不大。”
当时,我妈瞪我一眼住了嘴,可回家后变本加厉地骂我。我也才发现,我妈的脾气居然如此暴躁。
虽然我妈脾气暴躁,可不知为什么,她越不让我做什么,我越想做什么。
一天,我用零花钱买了几包辣条,在小区的广场上吃。吃到一半,我妈发现后咆哮起来。后来我才知道,她为了掌握我的情况,居然收买同小区的一个孩子监视我。
从小到大,我的身边总有我妈的眼线,不管我考试失利还是课堂上被老师点名,她都知道。只要我有个闪失,她就会劈头盖脸地骂我。如果我敢辩解,就会招来她更长时间的辱骂。
我以为,只要好好学习、听话照做,处境就会好一些,但我错了。
事实证明,没有最糟,只有更糟。上初二时,我妈偷看我和同桌的网上聊天记录,发疯似的骂我“贱货”“不洁身自好”,还说我“上什么学,不如结婚生孩子算了”。
我惊呆了,就因为我的同桌是男生吗?那一刻,我觉得她简直疯了!
在我妈面前,我不敢高兴,如果我高兴,她准说我没心没肺;我不敢难过,如果我难过,她又说我整天黑着一张脸,给谁脸色看呢!反正她处处挑剔,让我左不是,右也不是。
一天,我妈又指着我骂,我本能地抬手去挡,碰到她的手,结果落下话柄:“你简直是个白眼狼,居然敢打父母!”
说到这里,青青的眼里有了泪光:“很多时候我妈骂我,根本不是为了教育我,而是为了打压我。比如,我们走在路上,迎面走来一个帅哥,即便我啥反应也没有,她也会说:‘你个花痴,怎么不跟人家结婚生孩子去?’您说,这是一个亲妈该说的话吗?”
青青眼里的泪流下来。
她说,因为被妈妈责骂、讽刺、挖苦的次数太多,久而久之,她形成了一套自我保护的方法。妈妈骂她时,她看着妈妈,心里却在背课文;妈妈打她时,她表面上逆来顺受,心里却幻想着自己一拳把妈妈打倒在地的样子。
我问青青:“你妈妈在生活中和别人相处得如何?工作情况怎样?”
青青说,她妈妈毕业于名牌大学,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生活中,她妈妈与邻居和睦相处;工作中,她妈妈表现出色、人缘好。所以她很不明白,妈妈对别人都很好,为什么偏偏对她这么刻薄?
我又问:“你和妈妈吵架时,爸爸在哪儿?他对妈妈的教育方式认可吗?”
青青说,爸爸曾是军人,从部队转业到事业单位。平日,爸爸妈妈也怄气,但在青青的教育上两人倒是“同仇敌忾”。妈妈责骂青青时,爸爸要么帮腔,要么躲出去,反正不会为青青说话。
那一刻,她才明白:原来,妈妈跟自己一样,也是被家庭情感霸凌、心灵无家可归的“小女孩”
青青说,她16岁了,每天上学穿哪件衣服、穿多少,依然要由妈妈决定。她稍有不满,妈妈就会情绪失控。
一个星期天,青青和妈妈一起逛街,因为一点小事,两人又吵起来。妈妈开始骂她,并要求她马上回家。
青青气哭了,捂着耳朵说不想听、不想回家。
当着路人的面,妈妈突然跪下,请求青青跟她回家,还说如果青青不回去,她就去死。青青被吓住,只好跟妈妈回家。此后,“死”就常常挂在妈妈的嘴边。
青青幽幽地说,这是妈妈胁迫她听话的新招。上高中后,青青努力学习,想考上一所好大学,离家远远的。但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让青青对妈妈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今年3月,外公遛弯儿时不慎摔倒,造成右腿骨折。他住院后,青青的妈妈和舅舅一天24小时伺候。
周六上午,青青去医院看望外公。刚走到病房门口,就听到外公在里面骂妈妈:“你是猪还是驴,怎么这么蠢?让你倒杯水,水这么烫,想烫死我!”“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从小到大都是这样!”
更让人吃惊的是,外公说着说着,竟抄起床边的拐杖朝妈妈抡去。
青青不知哪来的勇气,一个箭步上前擎住外公的拐杖。
趁这工夫,妈妈跑出病房。
青青放下拐杖,去追赶妈妈。只见妈妈跌跌撞撞地跑着,青青几次快追上,又几次被甩开。
眼看妈妈冲到护城河桥上,青青害怕了,用尽全力追赶并大喊:“妈妈——”妈妈回头看到青青,眼泪唰地流下来,然后蹲下身,哭坐在马路牙子上。
讲到这里,青青的眼圈红了。她说,那一刻,她才明白:原来,妈妈跟自己一样,也是被家庭情感霸凌、心灵无家可归的“小女孩”。
此后,青青依然和妈妈冲突不断,依然不想理妈妈。但青青从前不理妈妈是厌恶和冷漠,现在是同情和不知说什么好。
一天,青青读到一篇关于情感霸凌的文章,所有的困惑一下子都解开了。
原来,家庭内部也存在情感霸凌现象,即通过肢体和言语攻击、孤立、经济和心理上操控,对家人进行欺凌和压迫。
青青觉得妈妈需要看心理医生,鼓足勇气对妈妈说想和她一起去看心理医生。妈妈非但不接受,还破口大骂:“你整天顶撞妈妈、给妈妈脸色看,你才有病呢!”
青青见妈妈无法接受她的意见,只好自己先来咨询。
有意识地去阻断情感霸凌的代际传导,以免自己成年后复刻妈妈的教子方式
听完青青的讲述,我对这个16岁的少女充满同情:“青青,你妈妈的行为模式源于其原生家庭的创伤,但不意味着你就要默默承受她的伤害。”
接下来,我给青青一些建议。
一、
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建立情绪边界
每天给自己15分钟的“安全时间”,用写日记、听音乐等方式释放不良情绪,提醒自己“妈妈爱指责、爱发脾气,是她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当妈妈大发脾气时,可以尝试物理回避,如去卧室反锁门,或心理隔离,如想象自己在透明防护罩里。
2.寻找现实支持
向信任的亲戚朋友或老师寻求心理帮助,也可以上网寻求帮助,如豆瓣的“母爱的羁绊”小组、知乎相关话题圈等,你可以在上面吐槽,也可以询问有同类烦恼的小伙伴有什么好办法。
二、
理解妈妈的矛盾性
1.认识代际创伤
青青的妈妈既是情感霸凌的受害者,也是情感霸凌的加害者。有如此表现,是因为她陷入“强迫性重复”——她一直被父亲霸凌,有女儿后,不由自主地复刻自己的童年经历,从受害者变为加害者。
这不是她有意为之,而是潜意识中的自然反应。所以青青要有觉察,然后有意识地去阻断情感霸凌的代际传导,以免自己成年后复刻妈妈的教子方式。
2.警惕“拯救者陷阱”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拯救者情结”,比如,青青很想把妈妈从困境中拯救出来。
这是好的、善良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有“拯救者情结”的人有时会过多背负他人的痛苦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痛苦。
青青可以把妈妈的照片和自己的照片并排摆放在一起,时时提醒自己:“我和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人,我可以同情、帮助她,但无法替代她。她的创伤要她自己疗愈,她无权要求我承受和她一样的痛苦。”
三、
采取针对性策略
1.和妈妈沟通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在妈妈情绪稳定时,用非暴力沟通方式跟她沟通:“当您说我……(具体的指责话语)时,我感到……(我的真实感受),我希望您能……(我的具体请求,比如怎样和我沟通会更好)。”
另外,可以准备一个应对话术清单,对妈妈的日常指责提前想好怎么回应,比如,“事情不是您想的那样”(不含敌意的回避)。
2.日常生活中,和家人增加良性互动
建议每周开展一次家庭活动,哪怕一起看看电视也行,并约好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不讨论学业,多讨论剧情。
如果妈妈不愿意,要有替代方案,比如,对妈妈说:“社区有免费的家庭讲座,要不要一起去听听?”
四、
推动妈妈改变
妈妈这样对待女儿,是其童年创伤的“强迫性重复”——通过复刻父亲的权威角色,试图缓解自身的恐惧与无力,这需要她本人意识到根源所在并主动求助。
1.引导青青的妈妈接受心理辅导
在妈妈愿意沟通的时候,青青可以用“共情式表达”开启对话:“外公对您很严厉,您一定很害怕吧?现在您这样对我,让我的感受很不好,但我知道根源不在您,而在其他地方。咱们一起找找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好吗?”
2.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青青的妈妈
处理原生家庭创伤,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修复被否定、被监视带来的低自尊、焦虑等问题。可以让青青的妈妈学习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比如,用“我感到焦虑,因为……”来替代暴怒;要帮助青青的妈妈重建对亲密关系的信任,认识到控制并不等于爱。
3.治疗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
有心理创伤的人,多半不愿承认自己有心理创伤并拒绝改变,他们会认为“父母就是这样对我的,所以我现在这样做很正常”。此时,我们要尊重其选择,优先保障孩子的心理健康。
青青希望我帮她说服妈妈,尝试进行家庭系统治疗,帮助他们一家人建立平等的对话模式。我同意了。
作为校内心理辅导员,我决定先对青青进行跟踪心理治疗。我和她约定,每周五下午,我在咨询室为她进行心理疏导。此外,我也会积极联系青青的妈妈,争取尽早为这家人开启家庭系统治疗。
END
作者:雏 菊
编辑:壮青青
文章来源: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