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假期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走进挂着“AI”招牌的自习室,虽然学费庞大,但宣传页上“AI精准提分”“高效学习”等字眼,还是让家长们甘心掏这个钱。
可等到孩子熬完一个假期,分数没见明显起色,眼镜度数反倒多了100度,这样的落差,正在越来越多选择AI自习室的家庭里上演。
当下的AI自习室,与其说是教育领域的“新物种”,不如说是教培行业在“双减”后找到的新“风口”,只不过这次,它把“AI”当成了最显眼的包装纸。
AI自习室的“热”
如果你打开大众点评搜索“AI自习室”,会发现这门生意的渗透速度远超想象: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有82家,三线城市邢台能找到52家,就连一些人口不算多的县城,也零零散散开了3家以上。
这种扩张力度,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AI赋能教育”的成功,可细究下来,所谓的“AI自习室”,本质不过是“租个铺面+买批学习机+招两个大学生督学”的简单组合,说是“伪科技快餐”,一点也不夸张。
传统自习室解决的是“在哪里学”的问题,安静的环境、固定的座位,帮孩子隔绝外界干扰。
而AI自习室宣称要解决“怎么学更高效”的核心问题,可实际情况呢?
推开这种AI自习室的门,大多是密密麻麻的小格子间,十几个孩子挤在里面,盯着屏幕亮度刺眼的学习机机械刷题,遇到不会的题就拍照搜题,全程没什么真正的“互动”。
身边已经有不少家长踩这个坑:当初冲着“AI个性化辅导”报了名,后来才发现,那台号称“智能助学”的平板,不过是预装了基础题库的普通设备。
这种设备既不能追踪孩子的薄弱点,也没法生成针对性的学习方案,跟家里买的普通学习机没多大区别。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家长选自习室时,根本没细究“AI”的具体功能,只看到这两个字就觉得“高级”。
正是这种认知误区,恰好成了商家扩张的底气,也吸引了更多的家长踩入陷阱。
AI自习室的“虚”
要搞懂AI自习室的底细,得先回头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这门生意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从共享自习室转型来的。
2019年那会儿,共享自习室刚兴起,核心就是“租场地”,20-30元一小时,靠安静的环境吸引备考人群。
可到了2022年,全国门店超10万家后,同质化问题爆发,40%的门店因为满座率不足50%倒闭,这时候,“AI”成了救命稻草。
2023年AI大模型火了,“AI+教育”成了资本热词,创业者们突然发现:给传统自习室贴个“AI”标签,就是条低成本转型路。
像读书郎这类做教育硬件的品牌,追加10-15万采购学习平板,就能从“卖硬件”改成“卖AI自习卡”,摇身一变就成了“AI教育服务商”。
可这种转型,终究是换汤不换药,拆解一下AI自习室的成本结构,真相就更明显了:撑起这门生意的,不是什么尖端AI算法,而是占比高达40%的人力督学。
单家门店通常要配3-5名“督学”,成本是AI设备投入的5倍——所谓“AI降本”,根本是自欺欺人。
更离谱的是,为了压成本,不少门店招的是兼职大学生,专业度没保障,连基本的学科答疑都做不好,这跟AI自习室宣称的“智能助学”,差了十万八千里。
技术上的“空心化”更严重,2024年教育部抽检显示,72%的AI学习机,核心功能就只有“拍照搜题”,而且准确率不足60%。
有用户实测过某品牌学习机,对应用题的错误归因准确率才28%,说白了,这些设备就是披着“AI”外衣的传统教辅工具,连“帮孩子找到学习漏洞”这个最基本的需求都满足不了。
某品牌2024年中报显示,其硬件收入占比超65%,AI投入仅占3.2%——投入这么少,却敢喊“AI赋能”,这不就是把家长当“冤大头”吗?
AI自习室该怎么走?
其实AI自习室的火热,本质是抓住了“双减”后家长的焦虑:既想让孩子补补学科知识,又怕踩政策红线。
而“AI”这个标签,恰好给了家长一个“心理安慰”,觉得这是“自主学习辅助”,不算违规。
可实际运营中,很多自习室都在搞“隐性辅导”,作业帮的合规争议、读书郎被监管约谈,都是明证。
现在有些头部品牌在试“预教分离”模式:AI负责推知识,督学只管沟通学习习惯,试图走合规路。
但这条路能不能走通,还得看长期效果——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家长更认“能直接答疑、能帮孩子提分”的服务,这种“分离模式”能不能适配,还是个未知数。
说到底,教育从来不是“追概念”的生意。
无论是以前的教培机构,还是现在的AI自习室,核心都该是“帮孩子提升学习效率,帮家长缓解焦虑”。
如果只是把“AI”当包装,裹着“刷题+督学”的老内核,就算能火一阵,等概念退潮了,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我始终觉得,好的教育服务,应该是“慢”的,要花时间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要帮孩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盯着屏幕机械刷题,更不是靠“高科技”标签圈钱。
家长们在选AI自习室时,也该多份理性:别被“AI”两个字迷惑,多问问“这台机器能帮我孩子解决什么具体问题”“督学老师有什么资质”,毕竟,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比那9800元的年费珍贵多了。
结语
AI确实能给教育带来改变,但这种改变,不该是“贴标签”式的投机,而该是真正用技术解决痛点。
只有守住这份教育的初心,AI自习室才能真正从“快餐式生意”,变成有价值的教育服务。
否则,再热的风口,也不过是一场短暂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