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雨涵(天津师范大学)
近期,多地考公、考编领域放宽年龄限制的举措,成为破解35岁职场焦虑的重要信号。四川眉山、遂宁明确事业单位招聘中,本科学历年龄上限放宽至38岁,研究生延至43岁,退役军人还可在此基础上再放宽2周岁;山东、新疆部分事业单位岗位将年龄要求放宽至45周岁以下;浙江、江苏等地则针对应届硕博研究生或优秀村(社区)书记等基层岗位,把报考年龄上限提升至40岁。
这些从35岁一刀切到分学历、分岗位、分人群灵活调整的变化,不仅拓宽了人才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通道,更折射出就业评价体系向务实、包容转型的鲜明趋势。
回溯35岁门槛的长期存在,其本质是对劳动力市场规律的背离与人力资源的浪费。过去,不少用人单位将35岁以下当作简化招聘流程的硬指标,理由多围绕年轻劳动力用工成本低、管理难度小展开,却忽视了职场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显示,我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从1985年的32.25岁升至2022年的39.72岁,40岁左右群体正处于经验积累深厚、责任心与抗压能力兼具的黄金职业阶段。尤其对公务员、事业单位这类需频繁对接群众、解读政策的岗位而言,35岁以上人群的社会阅历、沟通技巧与问题解决能力,往往是刚入职场的年轻人难以比拟的优势。
多地取消35岁门槛的举措,既是对国家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的务实适配。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此次多地调整考公、考编年龄限制,正是对这一政策要求的具体落地。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逐步推进,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放宽年龄限制能有效盘活35岁以上群体的人力资源,弥补部分公共服务领域的用工缺口——比如基层治理、执法监督等岗位,长期面临人手紧张、需经验丰富者的现状,35岁以上人群的加入,恰好能缓解这一矛盾。
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并非一刀切式取消年龄限制,而是结合岗位特性差异化调整。对需要较高学历的岗位放宽至43岁,对基层服务岗位放宽至40岁,对退役军人额外倾斜,这种“按需调整”的思路,既避免了盲目放宽可能带来的选拔质量波动,也体现了岗位需求与人才特质精准匹配的理性思维。
此次年龄限制调整的意义,远超考公、考编赛道本身。它标志着就业评价体系开始摆脱年龄标签的束缚,转向对人才能力与适配度的关注。过去,35岁以下的硬性要求,是用单一数字替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量;而如今,四川、上海等地的做法,将评价标准拉回岗位需要什么、人才具备什么的核心。这种以能力与岗位匹配度为核心的选拔逻辑,让公共部门的招聘更具科学性,也向全社会传递出评价人才不看年龄、看实力的信号,为打破职场年龄歧视提供了重要示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高雨涵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 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 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54/56/15346528.html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