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李书恒 通讯员 刘文君/文图
教育,是一场师生共赴的修行,是生命与生命相互滋养的旅程。日前,郑州市二七区幸福路小学华侨城校区通过一系列深富教育意蕴的语文主题活动,将“教学相长”的理念化为生动实践,在课堂与社团的交响中,为师生核心素养的全面赋能谱写了动人序章。
课堂教研 师生互为沃土
课堂,是教育发生的原点,更是“教学相长”最生动的现场。学校聚焦语文课堂的本真,开展主题为“教学相长 赋能素养” 的学科教研专场活动,旨在通过拼音课、阅读课、习作课三种不同课型的实践研讨,扎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生共长。本次教研还特别邀请了二七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杨鸿雁老师莅临指导,为教师成长进行专业引领。
王璐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拼音课《dtnl》,借助实物展示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运用韵语儿歌帮助学生识记字母、夯实基础;任艺文老师呈现的二年级阅读课《彩虹》,巧妙运用字源识字法帮助学生理解“虹”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呈现“衣”字旁字形的变迁,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郭雅洁老师执教的三年级阅读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以开展小组表演预测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练习。
慎梦丹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习作课《写日记》,在看似简单的环节设计中,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引导学生充分表达,最后完成了一篇篇真情流露的日记。四节不同年级的语文课例,集中展现了学校语文教研团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与探索。
区教研员杨鸿雁老师手执《课标》、教材、教学用书三大法宝,从《课标》依据、目标设置、教材分析等方面,对四节研讨课逐一进行了深度剖析与精准点评,既肯定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与课堂亮点,也针对教学中需要改进之处提出了中肯建议,并就老师们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了耐心解答,为全体语文教师拨云见日,指明了专业前行的方向。
“幸福萌芽” 阅读与记录再起航
“你看,我写的文章刊登在学校《幸福萌芽月刊》上啦!”最近,课间总是能看到学生高兴地拿着学校印制的月刊,向小伙伴介绍自己引以为豪的大作。这就是学校“幸福萌芽文学社”征集稿件后出版的月刊。
在“幸福萌芽文学社”揭牌仪式上,学校特别聘请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中心《阳光少年报》李书恒老师担任文学社荣誉主编,并由二年级一班的冯馨熙同学现场挥毫,用毛笔书法题写“幸福萌芽文学社”社名,笔墨传情,寓意深远。
为了激发学生对阅读和记录的积极性,学校特别在语文教研活动中安排了一个惊喜环节。三三班李若萱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向大家生动阐释了学校“一·起”教育理念下文学社成立的初衷与意义,表达了同学们成为“会观察、会思考、会记录”的小作家、小书法家的自豪与憧憬。同时,学校还特聘杨鸿雁老师担任文学社的“荣誉顾问”,为学生在阅读、观察与记录等方面提供更加专业的启发与引领。
“幸福萌芽文学社”的成立,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一件盛事,更是学校为学子精心开辟的一片诗意栖息地。当散发着墨香的《幸福萌芽月刊》呈现在手中,当自己的文字化作铅字被众人传阅,一种名为“内驱力”的种子便在孩子心中深深扎根。专家的视野与媒体的平台,如同阳光雨露,将助力这些文学的“萌芽”突破课堂的边界,拥抱更广阔的世界,让个体的才华在更专业的土壤中,生长为参天的梦想。
文学社成立活动与语文教研专场的相继举办,是学校践行“教学相长”理念、双向赋能师生素养提升的生动体现。课堂研磨聚焦内功,夯实教学主阵地;文学社成立搭建平台,拓展成长新空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学校语文教育“课内提质、课外延伸”的育人新生态。
相信在专业引领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二七区幸福路小学华侨城校区的语文教学与研究将不断迈上新台阶,而“幸福萌芽文学社”也必将成为滋养学子文学梦想、书写童年幸福篇章的沃土。
下一篇:高校宣布:学院拆分,建制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