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润
今天是闭关的第25天、背稿第5天、距离年度演讲倒计时4天。还是有很多感悟,快速和大家分享。
1、一件事能做大,就是因为有门槛。门槛消失的那天,就是行业消失的那天。
这一周,都在有点“痛苦”的背稿。简直回到上学时背课文的感受。
上周六我发了一篇小绿书,说每年背稿,都会特别渴望脑机互联。一根电线插到大脑里,然后自动同步,那该多爽。当然啊,那是背稿背疯了的梦话。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如果真有这种技术,那你今天看到的这些年度演讲啊,这课那课的,估计也就结束了。
原因很简单,如果知识可以通过一根电线无损传输,那如今所有“教学类”的商业模式,都将被彻底重构。因为这件事不再有任何门槛。当然,一定会诞生一套全新的、效率更高的商业模式。具体什么样,我想象不到,但一定不是现在的这些样子。
不过至少目前,高效获取知识,并且用降低门槛的方式表达出来,还是一件有点门槛的事情。也是我这家小破公司还没有倒闭的根本原因。
所以,真的不要抱怨难。一件事能做大,正是因为它难、正是因为它有门槛。门槛消失的那天,就是行业消失的那天。
2、各种智能眼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别多人问我,为什么不能用各种智能眼镜,把文稿打到眼镜上?这个R那个R的,看起来那么炫酷,连游戏都能打,办到应该很容易啊。
其实,我这两年参访了不少做智能眼镜的企业,每家都会试用产品。我甚至专门提出过我的这个需求,要是有哪家能满足,花大价钱也值得。毕竟痛苦背稿,掉的都是本就不多的头发啊。但一圈试下来,确实没有一个能满意的。
根本原因是,今天所有智能眼镜,对于我“年度演讲”这个场景,都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个眼镜,就像一个电视屏幕挂在你眼前,而且是字面意义的“眼前”,眼睛前1厘米的地方。
没错,戴眼镜的读者,可以试一下,集中注意力,看你眼镜上的灰尘和划痕。那个状态是非常奇怪的。戴着这玩意演讲,你看的不是观众,而是眼前的玻璃片。而在观众看来,你的注意力不在演讲上,而是涣散的、迷离的、根本不知道在看什么鬼东西。
技术好一点的眼镜,能让文字给人的体感“往后退一点”,但退得也不多。还是会有心不在焉的感觉。
真正对我有用的眼镜,得有这样一种功能:让我不是聚焦在眼前的玻璃片上,而是“70米后的会场最后一排”,最好是感觉文字就打在会场后墙上。也许那一天,我就不用背稿了,可以戴着眼镜上台了。但至少目前还不行。
科技固然进步很快,但对一些细分场景,可能很长时间里都还得靠“笨办法”。
3、背不下来,根本原因是“写的不好”
有读者说,你抱怨什么背不下来,一定是你写的不好。太多书面语、长句子、逻辑套逻辑。
我觉得,这个批评特别对。年纪越大,我对这件事的体感就越强。
我背稿最痛苦的,是2022年。那年真的是怎么都背不下来,过完一遍,大脑一片空白。我甚至在想,这要是真的拿着稿子上台,往哪放这张老脸啊。
时隔3年再回看,我却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给你摘了几段2022年的逐字稿。强烈建议你一边看,一边读,体验一下什么感觉。
比如:
春天,草长莺飞;夏天,姹紫嫣红;秋天,橙黄桔绿;冬天,林寒涧肃。
再看一段:
农民的一年的劳作,其实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耕种管收。耕,就是翻整土地。做好播种的准备。种,就是播种,有时,还需要插好滴灌的管道,覆好膜。管,就是日常的浇水、施肥、撒农药。收,就是收麦子,采棉花,摘玉米,收获成果。
出糗出到底,再看一段吧:
她的身体,为了极致的逼真度,翻模时放弃了树脂,改用了修复人体皮肤的医用铂金硅胶。你再看她手上的真言套索,这是一根真实的道具级的纤维绳。她的背带,是用皮革手工缝制的。她的眼睛,是根据盖尔加朵瞳孔颜色定制的医用义眼。而她的头发,是10万根对人发有极高还原度的高温丝,一根一根手工植入的。
我不知道你什么感觉啊,反正我回看的感觉是:难怪你背不下来,活该你背不下来,这能背下来才是见了鬼了。
太多的定语、形容词、生僻字、复杂词。我读给同事们听,如果不看文稿,他们甚至没法意识到这里说的到底是什么内容。
背不下来,一定是写的不好。这话说得一点不差。
所以这方面,我无比感谢AI。这两年AI真的是帮了我大忙,我会一遍又一遍地把稿子扔给它,让它帮我改顺、改口语化。所以虽然年纪大了几岁,背稿却顺畅了不少。
看他修改的多了,我竟然也慢慢总结出了一些口语化规律。
比如,口语里是绝对不会出现“将”这个字的,一定是“把”。他将杯子递给我,文字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口语说出来就极其别扭,一定是“他把杯子递给我”。
这样的小诀窍还有很多。比如,口语不会说“关于”,一定是“说到”。不会说“极其”,一定是“特别”。不会说“无论”,一定是“不管”。
当然,AI只是辅助工具,在他帮我优化完之后,就真的没什么特别的技巧了。就是看着PPT联想内容,然后一遍遍生背。这一周,我的同事歌平的工作,就是坐在我的对面,听我一遍又一遍地背稿。年轻人脑子就是好使,他说,他都已经能背下来了,到时候我要是拉肚子了,就换他上去说。
很多事情挖到最深处,都没有什么技巧,只有单纯的笨功夫。
好了,就聊到这里,我接着去背稿了。
观点/ 刘润 主笔/ 歌平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