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婉莹/文
记得九十年代,我曾经听过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家长学生一堂课”的讲座。

所受教育与感受至今历历在目,这成为我们亲子沟通的开端。
昨天我找出当时的听课笔记,主讲是当年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李硕。
那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与家长共同听的课,一次硏讨互动性讲座。
如今还记得李校长的课生动、有趣,把普通道理讲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还记得那个能容千人的附中大礼堂,前面是按班就坐的初三学生。
一条横向通道后,坐的是学生家长及其他听课者,总之给我一种水泄不通的感受,一次开放性讲座的模式。
记得李硕校长是一位中年女性,她话一出口就直奔主题:
前几天初三年级组织了一次模拟“中考〞,今天专讲这道作文题《令我兴奋的一件事》。
评卷结果发现了一份满分作文,今天我要讲的是:
一篇作文引起的思考,让家长和同学都有机会想想自已的见解。

同学们对这篇作文都已听过范文讲解,如今还在初三走廊里展示,现在我想问同学们一句话。
“文章写的好不好啊?”
只听全体同学异口同声的喊:“好!”
李校长接着说:下面请同学们举手回答,“你们能不能写的这么好?”
呼的一声,没有一点犹豫,大部分同学都举起了手,李校长指着一名男生说:“你面向大家回答!”。
这位男生立即转身,面向全体参会人员,大声说:“只要有素材,我们也能写好!”
校长又问了两位同学,回答同出一辙,全指向“沒有好素材〞。
这个互动环节,听得会场内笑声不断,真的好像李校长与同学们有个约定,把矛头指向家长。
接着李校长简单介绍了这篇文章,作者是初三三班冯同学,她是一个月前从北京转学过来的。
她写的内容是她在北京上学时,全班接到学校通知,去首都机场迎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献花任务。

文中描述他们站在停机坪前,红地毯的一侧,手拿鲜花,反复演练着活蹦乱跳,手舞足蹈的欢迎,欢迎。
老师向他们小声讲解,红地毯延伸很长很长,这是首都机场最高规格的迎接,表示着东道主的热情与重视。
这时见远方有架飞机奔这边来,老师说,这是英国皇家空军专机,让我们集中精力观察,不要再东张西望了。
李硕校长说,这篇作文是全程序化写作,在撒切尔夫人乘坐的飞机沒到达之前,有一段前置渲染,就是飞机没落地前的气氛铺垫。
作文中写的是:
眼见飞机缓缓下降,我们盯住了飞机这个点,越飞越低,越飞越大,那一刻,天空蔚蓝,飞机的两边都出现了彩云陪伴,像一个刚梳妆好的新娘。
我们眼见飞机从彩云处下降,奔向机场,我们心跳不已,手中的鲜花摆了又摆,像是在演练欢迎欢迎的场面……
我们语文组讨论了这篇作文,很佩服冯同学原来学校的语文教学,已经提前完成了初三作文课的要求。
那么,现在我们的问题是,素材何处去找,这事必须有家长帮忙。
同学们一致反应,家长只让多刷题,准备中考,可我们还想接触社会,积累素材,培养自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记忆习惯等等。

李校长接着说:
我听同学说,每到休息日,家长都忙着两件事,一是说家里卫生得搞,窗台上都是灰,玻璃也得擦一擦;二是说有许多衣服,床单要洗,家务活都忙不完,哪有时间带你们出去玩,你还是在家学习吧。
听说有的家长还保证,中考后领你出去旅游。
李校长说,中国有句古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我给家长出个两全其美的主意吧。
想想看,家长一周上班多辛苦,也该换个环境改善一下情绪吧。
孩子头脑没素材,你让他写啥?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给他装素材。
至于窗台上的灰,那是擦了又落,落了又擦;家里的衣物,也总是脏了又洗,洗了又脏……
这种循环往复的事情,你们平时紧紧手,就完成了。有的孩子说,家长吃完晚饭就看电视,关上房门就看”万水千山总是情“还怕我听到。
搞卫生与洗衣服是生活的必须,但往孩子大脑装东西,那可是影响孩子的一生,包括家长本人,都需要陶冶情操,丰富内心世界。

把素材装到孩子大脑里,那才象皇宮上的瓦,一块压一块的镶嵌起来,光彩照人,又像天上掉下的陨石,一块值千金。
这种快乐,何乐而不为,不信你们带孩子出去试试,外部世界别有风采,比整天忙家务强多了。
这样孩子有素材,家长也成长,慢慢你们全家都是见多识广的人,你们将迎来更好的未来。
李校长接着说,今天在座的都是有文化的人,我不用多说,让我们共同想想唐朝的诗仙,诗圣,他们诗的内容,一个浪漫、高远;一个求实、朴素。
只因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同,写诗的素材不同,才各自形成自己诗的风格。
看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那是他初见芦山瀑布时的写出的千古名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是他乘小舟回江陵时的沿途景观,是他的亲身经历,成为诗的素材。
再看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那是他亲身经历的苦难,“安得广廈千万间”,那是他思想的升华,为天下人的呼唤。

这两位大唐诗人,如果沒素材,如果不是亲眼见,如果不是亲身感受,怎能凭空想象和发挥,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所以我们每个人要想开发智慧的领域,必须走入素材中去,见过,感受过,才能在大脑中形成印迹,关键时刻,素材经提炼便成题材,工作生活中都适用。
李校长的结束语是: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谈不上什么讲座,只是我的看法而已。
留给家长与学生的讨论题是,回家沟通交流,我们如何找素材,丰富自己的大脑。
家长们,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别忘了毛泽东学生时代的一句诗:
“人生何处不青山”。
我们与孩子回家后,立即沟通,双方都同意按李校长的意见办,走出去,找素材。
半学期时间,我们每周拿出一天,就近找素材:
我们曾去过“长春一汽”,参观解放牌汽车的流水线;参观过红旗牌轿车成功下线,一位西装革履的司机,满面笑容的把红旗车开走。
我们曾去过长影制片厂,看过“冰山上的来客”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拍摄录像。
家长还同意孩子们结队去吉林北山观风景,看庙宇;去长白山天池看蓝天净水,寻童话里的怪兽出没……

每次回来都发现孩子的随手小本记得满满的。
若干年后,经历了中考,高考的孩子们,如今早已大学毕业,但“素材”这一专用名词却深深地刻在他们心中。
他们会从素材中提炼题材,写作成文。他们把知识用在了工作与生活中,已终生受益。
在子女教育上我们都深有体会,家长必须保持与孩子沟通,让两者之间建起一座朋友式的平等互惠双赢的桥梁,让青少年所思所想带动他们成长。
我的体会是:
人生初始成长季,
早期教育尤可期。
父母子女善交流,
亦师亦友最可贵。
亲子沟通要早懂,
不误孩子成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