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和效果导向 强化协同育人网络
开心田螺
2025-10-29 01:21:07
0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十条措施》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何意义?有哪些重点举措?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和多位专家。

“健康第一”贯穿始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青少年健康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教育部重点工作安排,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和阶段性特点,以‘小切口’为突破,制定了这10条具体措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说。

“《十条措施》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同时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资源保障,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新阶段,为实现‘健康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江苏省教育厅“润心”专班副主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夏春娣看来,《十条措施》的出台,其本质是回应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关切。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注意到,《十条措施》将“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纳入人才培养的全局视野,从身体素质到心理健康,从自我认知到社会适应,全方位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这体现了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的深刻思考,最终目标正是培养一批又一批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扎实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打牢根基。”刘希娅说。

突出问题导向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董奇表示,《十条措施》的一大鲜明特征,就是突出问题导向,紧扣“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举措。

“在当前社会快速转型和教育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小学生学业焦虑、睡眠不足、网络沉迷、校园欺凌等现象交织出现、彼此影响,成为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突出因素,也是社会高度关切的热点话题。”董奇说。

他举例,学业压力和升学焦虑是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主要挑战。《十条措施》在减轻作业负担、规范考试管理、推进中考改革、强化生命教育与挫折教育等多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一方面,从“减少外部压力”入手,通过设立“无作业日”、严控考试频次和难度、禁止成绩排名等刚性措施,切实为学生减负,保障其心理调适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和均衡派位试点等改革,逐步缓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从制度层面缓解因升学带来的群体性焦虑。另一方面,从“增强学生内在韧性”发力,通过系统开展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调适情绪、正确面对挑战。这不仅是“减压”,更是为其“赋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免疫力。

“令人非常振奋的是,《十条措施》的每一条举措都聚焦具体问题,给出了清晰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刘希娅表示,在“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方面,《十条措施》明确提出“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学活动”,细化到“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体质健康监测”;在“体育每天2小时”的要求中,不仅明确“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按规定课时锻炼”,还提出“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这让学校有具体的抓手;针对“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细化到“发挥班(团)干部、心理委员、宿舍长等作用,鼓励开展朋辈帮扶”等,将关爱落到具体的人和事上。“这些小而实的举措,既贴合一线的实际需求,又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效确保了政策落地。”

健全协同防护机制

“全员心育是《十条措施》的创新点。”夏春娣指出,文件突破了“心理健康只是心理教师的事”的认知,构建“专职教师引领+全员参与”的队伍体系,形成“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全员心育格局。

夏春娣也关注到,《十条措施》强调推进学校持续加强“教联体”建设,密切家校协同,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单一依靠学校无法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复杂问题,必须构建‘家校社医’四维协同的服务网络。”夏春娣认为,协同育人的重点在于“信息互通与责任共担”。学校负责日常教育与筛查,家庭承担监护与情感支持,社会提供资源与环境保障,医疗机构负责专业诊断与治疗。各部门协同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线上线下发现机制,推进转介就医和愈后复学机制建设,建立“无缝衔接”的协同模式,使心理健康服务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延伸”,形成“问题共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育人合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教育部门要积极会同宣传、网信、公安、卫生健康、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单位,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同时,提供专业支持和资源保障,依托有关单位全覆盖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构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用好心理援助热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5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林焕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关注!厦门市发布2026届优培... 昨天 中共厦门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2026届优培生选拔公告 厦门市2026届优培...
【活动回顾】职业规划 | 咨询... 引言 在生涯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无数次选择。考研、考公、出国……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梳理思...
甄选四年,俞敏洪的变与不变 文 | 阑夕 在创办新东方之前,刚刚离开北大的俞敏洪开始以免费讲座的形式招生开班,首场讲座的地点在...
高职生除了考教师资格证还要考哪... 引言:证书是职业发展的"多重保险" 🛡️ 亲爱的同学,既然你已经开始考虑教师资格证以外的其他证书,那...
语文教研再升级!巴南中学与秀高... 墨韵飘香共研语 巴秀携手谱新篇 2025年10月24日上午,重庆市巴南中学校语文教研组代表团莅临秀山...
南山二外(集团)开展 “行走的...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娥 近日,南山二外(集团)组织180余名师生代表前往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
坚持问题和效果导向 强化协同育...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十条措施...
定了?西京学院,拟更名西京大学... 定了?西京学院,拟更名西京大学,校名媲美北大,两所大学很受伤。 众所周知,对高校而言,校名很重要,对...
高职生参加校园招聘会有优势吗?... 对于许多高职生而言,校园招聘会是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一次真正考验。面对激烈的竞争,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录...
2026 国考难度攀升,进面分... 老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026 年国考的备战号角都已经吹响啦,国考那可是公职考试里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