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8日,“北大-二外”学科共建之“AI时代的外语教育:困境、挑战与出路”学术论坛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简称“二外”)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二外、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二外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北大、北外、上外等10余所高校的18位专家学者做主旨报告,共同探讨AI技术驱动下外语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北大外国语学院领导、二外各外语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校内外师生共200余人参会。
二外党委副书记、院长计金标在致辞中强调,面对生成式AI浪潮,我校推动“多语复语、专业复合、AI赋能、实习赋新”的人才培养路径,成立人工智能与语言科学学院,与北京天坛医院开展跨学科合作,提升外语教育质量。他感谢北大的支持,希望论坛凝聚智慧,推动AI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北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回顾两校学科共建的成果,承诺北大将继续支持双方学科共建,助力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幕式由二外党委常委、副校长程维主持。

北大外院党委书记李淑静教授主持第一场报告。北大陈明教授提出构建“中国语藏辞书智能体”,推动辞书研究数字化;上外胡开宝教授强调在人机协同框架下重构翻译教学体系;国防科技大学钟智翔教授指出非通用语专业应主动对接AI技术,搭建综合育人平台。第二场报告由二外党委常委统战部长、教务处处长张喜华教授主持。北大吴杰伟教授梳理外语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提出“人机协同共进”的创新模式;王丹教授以朝鲜语专业为例,探讨学科交叉与技术赋能的发展方向;北外何伟教授通过大语言模型分析汉英动词复杂性,验证语言功能本质;王文斌教授呼吁构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服务国家战略。
11月7日下午的第三、四场报告聚焦AI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探讨人机协同提升外语写作质量;北外杨鲁新教授以英语叙事文为例分析AI优化写作教学;西南大学文旭教授强调外语教育应注重“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价值塑造—综合素养”的整体培养。北大马乃强教授探讨AI驱动的大学英语智慧课程建设;二外周长银教授介绍其团队的“AI赋能的自调节英语演讲学习模型”,为教学提供实践指导。
11月8日上午的第五、六场报告聚焦AI与翻译、学科发展及科研创新。广外黄忠廉教授探讨AI翻译的局限与人译的独特价值;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指出AI为法律翻译与国际传播带来风险与机遇;上外王雪梅教授基于调研数据提出外语学科发展对策;二外曲鑫教授强调构建人机优势互补的外语教育体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蔡金亭教授呼吁外语教师善用大语言模型开展人机协同科研;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以行动者视角探讨AI时代的翻译批评实践。
闭幕式上,二外英语学院院长、《二外学报》执行主编周长银教授作总结发言,指出两校将依托论坛成果,深化AI赋能外语教育的实践,推进外语教育转型与教育强国建设。本次论坛为北大与二外深化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探索了AI赋能外语教育的创新路径,将有效推动新时代外语学科的转型与升级。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