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东教学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开心田螺
2025-11-13 10:56:14
0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旨趣和现实需求。生活美学的出场,是对中国传统“生生”意蕴的生动诠释,于四时、山水、礼乐的生活中彰显着中国人的审美境界。

问题一:

探析生活美学理论资源,可聚焦儒家的伦理美学、道家的自然美学、禅宗的觉悟美学、《周易》的“生生”美学这四大核心脉络,它们共同铸就了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哲学基因————“道器不二,即用显体”,塑造了“日用即道”的中国审美生活范式。第一点是儒家的伦理与审美交融的“礼乐文明”。儒家从伦理维度为生活美学注入了鲜明的社会关怀和人间情韵。儒家生活美学的核心在于将伦理价值内化于心,赋予日常生活以深厚的社会责任、道德底蕴、审美意趣。第二点是道家讲求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道家为人的居处生活提供了超越功利、回归本真的自然主义向度。道家美学塑造了崇尚无为、朴素、野趣、自然韵律的生活审美观。第三点是禅宗平常日用中的“当下觉悟”。禅宗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生活美学的日常化与心灵化。其核心智慧“平常心是道”。主张在担水劈柴、吃茶洗钵的寻常日用中体悟真如佛性。禅宗美学精髓在于以“即事而真”的态度,将生活本身转化为觉悟与空静的修行道场,提升心灵的超越性。第四点是《周易》强调宇宙生命的动态和谐观。易学思想为生活美学提供了深刻的宇宙论基础与辩证思维。“观物取象”揭示古人从自然万物中提炼审美意象,融入器物纹饰、建筑布局,使生活空间成为宇宙秩序的微观映射。其“阴阳和合”“刚柔相济”的辨证思维,更深刻影响了中式审美对平衡、节奏、虚实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对宇宙生命律动的深切体认与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问题二:

中国传统生活美学所蕴含的智慧,在哲学层面为个体生命意义的确证与社会和谐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极具现实价值的启示。其核心价值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对个体的启示。数字时代加剧了“悬浮的头脑”与“疏离的身体”间的割裂,生活美学有利于安顿心灵,通达自由之境。二是对社会的启示。构建情感共同体,涵养伦理秩序,传承文化基因。我们可以塑造“共享的意义空间”;举办以审美为纽带的文化活动,强化文化认同感与社群归属感,有效抵御原子化社会的疏离,为构建“情感共同体”提供鲜活载体。三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的核心是追求“天人合一”,一般而言不将自然作为征服对象,而是视为生命共感、伦理投射的伙伴,展现了“天人共生”的生态智慧。四是对文明发展的启示。生活美学通过日常审美实践,弥合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社会的割裂,倡导一种感官丰富、心灵充盈、伦理自觉的“整全生活方式”,为构建更具人文温度的现代文明提供智慧支撑。这四者共同指向一个心灵有安顿、社会有温情、文化有传承、生态有敬畏的文明图景。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引述“慢慢走,欣赏啊”来倡导人生的艺术化。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丰富的“审美瞬间”,都有助于个人回归经验性的本真生活,重新发现“附近”和“远方”,进而在庄子所谓“闲”而不“间”的从容自如中,疗愈精神的“内卷”乃至“倦息”。不仅如此,当具体的、多元的物色与清赏之美充分呈现,于事功之外辟出“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移情空间,还可有效纾解单一标准和优绩主义的拘束。社会的“和而不同”也将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形式,实现其对个性化美好生活的肯定。

问题三:

当代生活美学转型,应指向“深度沉浸、自主创造、身心和谐、共同体联结”的整全生活方式,以中国传统智慧回应现代性困境。以“慢观”与“沉浸”替代感官轰炸,恢复感知力,获得深层满足。通过“日常微创造”,确立主体性,打破审美同质化,通过培育健康的个性化生活感知和认知而推动“具身化审美”,建构内在和谐。当代生活美学转型重在主动践行,将日常生活体验扎根于现实土壤和传统沃野之中,统合生活中存在的“碎片化”现象,从“整体”生活图景中获取真实审美体验,汲取文化厚重感,激发生活意趣和活力,将“劳作”转化为审美实践。

问题四:

当代生活美学面临三重困境:一是感官刺激对深度体验的消解,二是传统文化的表层化危机,三是 AI创作和机械复制对原真性的替代。故而,应更加重视发挥美对生活、对历史、对个体本真的“照亮”作用。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审美教育的目的便是使人不断由较低的境界向较高的境界超越。建立与生活的“审美联接”,也意味着在肯定日常生活正当性的同时,从自然和功利状态中走出,追求更高远的精神境界。因此,生活美学的营造不仅是在城市、乡村共同打造可供精神栖居的休闲空间,也不仅是发扬传统建筑、园林、家具、装饰、文玩及其他工艺美术的造物美学,更要求美育工作在生活教育、历史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灵教育等方面齐头并进,在对日常生活和感性经验的复归中追求知、情、意、行的统一,进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由此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摘编自《生活美学:追求美好生活的哲学审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生活美学彰显着中国人的审美境界,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哲学基因是“道器不二,即用显体”,审美生活范式为“日用即道”。

B.生活美学有利于人们安顿心灵,构建更具人文温度的现代文明,从而避免数字时代“悬浮的头脑”与“疏离的身体”间的割裂。

C.生活美学“深度沉浸、自主创造、身心和谐、共同体联结”的整全生活方式不符合朱光潜先生《谈美》中“慢慢走,欣赏啊”的理念。

D.我们加强重视美育工作在生活教育、历史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灵教育等方面的开展,就能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原文在探析中国传统生活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生活美学智慧的现实价值和实践运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B.原文中“生生”“天人合一”“平常心是道”这些文字标上引号,是为了突出强调,从而让观点更鲜明。

C.冯友兰先生“人生境界”的理论,为“生活美学的营造能让人追求更高远的精神境界”的观点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撑。

D.原文针对当代生活美学面临的困境,论述应如何营造当代生活美学,具有较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归有光《项脊轩志》充分体现了中国生活美学的智慧。文中“杂植兰桂竹木”的庭院营造,正是道家① 的生动实践,让小小书斋成为与自然对话的精神栖所。在方丈之室“偃仰啸歌”,在“三五之夜,明月半塘”中体会“风移影动”的自然韵律,这恰是《周易》“观物取象”智慧的体现————从寻常景物中② ,将生活空间转化为心灵道场。而母亲叩问与夫妻日常,则以儒家“礼乐文明”为底色,③ 融入生活细节,构建起充满温度的情感共同体。

4.本文是学者们在论坛上围绕“生活美学”的讨论,根据上下文,问题一至问题四可能是什么?请依次写出。(4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原文,谈谈“数字极简生活”是如何践行生活美学思想以突破当代精神困境的。(6分)

90后设计师小林近年来践行“数字极简生活”:每周设定“无屏幕日”,亲手打理阳台花园,学习传统茶道,与朋友定期举办线下读书会。她说:“断开网络连接后,我重新发现了四时变化的美,在泡茶的一招一式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面对面的交谈也让彼此的心灵更贴近。”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天梯上漫游

张锐锋

365个石阶,从黄河边通往1600年前的北魏时代,一年中四季轮回日子,和这天梯的级数暗合,天意和命运的隐喻,赋予这天梯以绝对高度。黄河大梯子崖,在山西省河津市下化乡半坡村,“之”字形的古栈道,从绝壁峭崖上呈现人工奇迹之美,一个巨大的雕刻工程,依附于激流和悬崖,凸现了历史文化的不朽主题。

垂直高度120米,但弯曲的力量让这有限的高度获得了巨大张力。小型直升机从黄河岸边起飞,将我的视野带向了空中。我在一阵阵旋翼的轰鸣中,看见开阔的河面快速收缩到不足40米的龙门————在峭壁之上,一座铁路桥展开钢铁飞翼,凌空而过。这就是著名的龙门,鱼跃龙门成为人间美好的寓言,它指出了奋斗的意义和积蓄:能量一跃而起的可能,生活不仅仅是:等待,而是拥有鱼龙转化的命运奇迹。而旁边大梯子崖的游客,从“之”字形的石梯上一点点攀爬。人们就像一个个攀岩者,在充满了惊险的峭壁上耗费力气,因为这攀爬中能够领悟生命的奥义。

相传龙门是大禹治水的起点。大禹对肆虐的河水实行疏导,他展读河图,看中要害,避开洪水,来到堵塞之处,抡起开山斧就要劈开山崖,但河水突然涌起,恶龙冲出水面,挡住了他的利斧。他只好在这里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天梯,以便登上天宫向天帝求助。得到天谕之后,天兵斩杀恶龙,扫除阻障,大禹挥动开山斧,率领族人日夜开凿龙门,最终河道疏通,滔滔洪水泻入大海。这当然是传说,但这神话讲述了我们的心灵故事,它是我们心灵史的一部分。

真实的历史记录来自北魏时代,北魏皇帝孝文帝西巡来到这里,视察军情,祭祀大禹,修整禹庙,立碑以纪。石梯通往他的屯兵之处,梯子崖是古代战争的重要关口,它俯瞰黄河,与对岸形成掎角对峙之势,可谓固若金汤,现在悬崖顶上仍存古陷阱和关口门闩遗迹。这些时光的遣留物,给了我们一种提示,历史从来没有消失,它经常在我们身边。我们所踩踏的天梯上,有着无数故事的脚印,它们扇动着翅膀,不断围绕着我们盘旋。

只要登上天梯,我们就会看见先祖的身影,就会感受到孝文帝站在高崖瞭望的姿势,也会感受到北魏时代的戍卒警惕地注视对岸,他们磨砺兵刃,背负箭囊,挽着强弓,列阵以待。你会站在他们曾经站立的地方,看见他们所看见的一切。就在悬崖之下,滔滔黄河正在向着大海奔腾,它从很远很远的时间深处冲出了狭窄的龙门。这龙门激起了黄河更为昂扬的斗志和无所畏惧的激情,它变得更为雄浑与飞扬,它冲决了时空的囚禁,就像一群自由的野马在山谷之中,它们鬃毛飘扬,用长长的嘶鸣倾尽内心对未来的渴望和与生俱来的野性诉说。它们拥挤着,互相冲撞,浑;身充满了无限的力量,向着未来狂奔!

这里一定发生过无数残酷的搏杀,古陷阱就是明证。这山崖隐隐传来喊杀声,无数身穿铠甲的武士在各种树木的影子里晃动,它是真实,也是幻觉,因为时光湮没了过去。在这貌似平静的、稳固而又险象重重的山体上,在这奔流不息的黄河之上,游人们仍然能感受到古代武士急促的呼吸和死亡笼罩下的生命往昔。

古门闩和古陷阱仍然坚守在这里,它是高度警觉和守护和平的见证物,它将古代热爱和平的渴望留存给我们。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同样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斗。盘踞在河津的日军和伪军四五千人,由空军配合进攻中国军队新八师在东龙门山和禹门口的前沿阵地。大雪纷飞中,日军身披白衣,在雪地上伪装进军。新八师官兵奋起抵抗,不断击退日军的冲锋。前沿多处阵地几易其手,日军伤亡惨重,我军也付出沉重代价,守卫云中寺的一个加强排,全部壮烈殉国。新八师增援部队从黄河大梯子崖登山向日军发起攻击,收复龙门山所有失地,毙伤大量日军,挫败敌人的兵锋。

这高耸的梯子崖,连接着从前、现在和未来,它展现的不仅是自身,而是将整个时空放在了自己的形象里。它不是无生命的石头,它拥有坚硬的石头躯身、崇高的寓意和沸腾的血液,历史中的一切形象都灌注到了它的形象中。雄心勃勃的孝文帝消失在历史走廊里,从前的戍守将士消失在残酷的光阴里,抗日勇士的忠骨已经化作山体的骨架,千万游客在攀登中将自己生活的脚印刻在了石阶上。无论是幸福和悲伤、快乐与忧愁、生命的盛开和衰落,以及从过去一直向着未来延伸的一个个日子,都已成为大梯子崖的一部分,它包含一切,它就是一切。

大梯子崖也有温柔的一面,景区内的桃花谷,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山桃花、丁香花和红光闪耀的黄栌树,在季节转换中显现它们各自最值得炫耀的盛景。桃花谷中有着自然形成的通道,用太小相间、各具个性特点、激情奔放的瀑布,呈现桃花谷中内在的雄浑之美。从崖顶连接桃花谷的崖壁上是一条人工设置的玻璃栈道,它让人体验置身其上的惊险,召唤来者的勇气,激发人的内心激情。

黄河、龙门、大梯子崖、桃花谷……它们具有各自的寓意,又连为一体,交相辉映,构成意义的涌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龙门是理想主义和奋斗者的隐喻,天梯代表着某种永不停歇的灵魂寓言,而桃花谷意味着绝美的生命境界和诗性寄语。古门闩、古陷阱、抗战遗址……它们说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也说出民族抵抗的顽强意志和牺牲精神。一切美好事物的底座下有着昨日的血,黄河的汹涌之中含有昨日的呼喊,它是我们今日勇气和力量的源泉。

大梯子崖,属于昨天、今天和明天,属于我们,它将历史和现在连接在一起,让我们不忘历史,不忘和平的不易。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日子,每一个美好祝福和对未来的承诺,以及我们对待自我和生活的态度,我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次选择,都发生于历史的延长线上。

(节选自2025年7月 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王 琪:一个成熟的作家,您觉得在这个时代他应该担当的责任有哪些?

张锐锋:我觉得,一个作家唯一的责任,就是把他的真实想法和感情用文学的方法讲述出来。没有真实,就没有文学的生命。当然,这种真实有时不是那种与现实完全对应的真实,而是我内心的真实。文学史就是心灵史。我们就是通过自己的心灵来感受、认识并传达给世界的。

(节选自《张锐锋:“浪漫而虚无的遨游”》,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写大梯子崖“之”字形古栈道,与李白《蜀道难》中写“天梯石栈相钩连”一样,其主要目的是礼赞人工创造的历史不朽。

B.文中提到孝文帝西巡至此并立碑纪念,既照应了上文内容,也证明了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真实性。

C.文中写古门闩、古陷阱、抗战遗址,表明大梯子崖作为军事要冲,不仅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性;也体现了民族抵抗的顽强意志和牺牲精神。

D.文中写桃花谷与玻璃栈道,是为了消解大梯子崖厚重的历史感,为景区增添现代娱乐元素,丰富文本的内容。

7.下列对文本一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在“天梯”上的空间漫游,触发了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漫游,使“漫游”成为连接古今的独特方式。

B.“它们扇动着翅膀,不断围绕着我们盘旋”,运用拟物手法,将无形的“故事”具象化,生动表现了历史记忆的“鲜活”。

C.文本将奔腾的黄河水比作“自由的野马”,化动为静,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冲出龙门后壮阔而温顺的姿态。

D.作者将黄河、龙门、天梯、桃花谷的寓意连缀一体,揭示出它们的意义所在,结尾部分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8.文本一中说大梯子崖“不是无生命的石头”,而是拥有“沸腾的血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沸腾的血液”包含了哪些具体内涵。(4分)

9.文本三中,张锐锋强调作家应表达“内心的真实”,认为“文学史就是心灵史。我们就是通过自己的心灵来感受、认识并传达给世界的”。请结合文本一的相关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实践这一文学主张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具案既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狠之徒,殊无畏惮。太宗朝尝有臣僚数辈犯罪,并配少府监隶役。及该赦宥,谓近臣曰:“此辈既犯赃滥,只可放令遂便,不可复以官爵。”其贵贪残,慎名器如此。皆先朝令典,固可遵行。欲乞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从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节选自包拯《包孝肃奏议集》,有删改)

材料三:

伏见陛下近除前御史中丞包拯为三司使,命下之日,中外喧然,以谓朝廷贪拯之材,而不为拯惜名节。然犹冀拯能执节守义,坚让以避嫌疑,而为朝廷惜事体。数日之间,遽闻拯已受命,是可惜也,亦可嗟也。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至如逐其人而代其位,虽初无是心,然见得不能思义,此皆不足怪。若乃嫌疑之迹,常人皆知可避,而拯岂独不思哉?昨闻拯在台日,常自至中书,话责宰相,指陈前三司使张方平过失,怒宰相不早罢之。既而台中察属相继论列,方平由此罢去,而以宋祁代之。(又闻拯亦曾弹奏宋祁过失,自其命出,台中察属又交章力言,而祁亦因此而罢,而拯遂代其任。)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无过?

(节选自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土书》,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土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天下A郡县B至广C官吏D至众E而赃污F擿发G无日H无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指“授予官职”,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意义相同。

B.“何为”即“为何”,与《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的“安在”同为倒装。

C.“之”是助词,与《离骚》中“高余冠之岌岌兮”的“之”用法、意义相同。

D.“让”意为“推辞”,与《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的“让”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拯任职天长县时,通过“杀而鬻之”的计策巧妙破获“盗割头牛舌”案,体现了其过人的智慧。

B.包拯在奏议中援引太宗旧例,主张对犯赃官员严惩不贷,即便遇赦亦不录用,以肃清吏治。

C.包拯任职御史台时,曾指出两任三司使的过失。最终这两任三司使均在“台中察属”的弹劾下去职。

D.材料三中欧阳修认为,包拯虽在三司使任上做出了一番政绩,但其避嫌失当,有损名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贪狠之徒,殊无畏惮。太宗朝尝有臣僚数辈犯罪,并配少府监隶役。(4分)

(2)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4分)

14.后人多用“刚正不阿”评价包拯,请分析包拯这一性格特点在三则材料中的体现。(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夜 游宫

吴文英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淡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

雨外蛩①声早,细织就、霜丝②多少。说与萧娘③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注】①蛩:蟋蟀。②霜丝:形容白发如霜。③萧娘:此处指心上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开篇直叙离别后的空寂,既写人散,又以“雁杳”暗指音信断绝。

B.“云淡”句勾勒拂晓时云淡星稀的楚山景象,以清冷之景烘托离别怅意。

C.“长安”为繁华之地,词人对灯感叹,借此传递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D.词的上阕追忆梦中离别,下阕则转写现实感怀,虚实结合,意脉贯通。

16.清人评吴文英词“比兴常例,浅人不察”。请结合下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传统与创新”辩论赛中,反方认为创新需要坚定立场,引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 , ”,强调经过深思熟虑就不必后悔。

(2)毕业聚会上,同学们聊起家乡风物,一位来自杭州的同学自豪地引用柳永《望海潮》中的“ , ”两句,总括了家乡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深厚的历史积淀。

(3)与下图意境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语言学家邢福义曾指出:“汉语词类具有弹性特征,②功能流转本是常态,③且需警惕‘创新失度’。”④报告显示,⑤网络语境正加速词语功能增值现象————即词语在保留原义的同时,通过隐喻扩展获得新功能。例如“逆天”从动宾短语(违背天意)转化为程度副词(“性价比逆天”),“硬核”从地质术语派生出形容词用法(“硬核科普”)。这种语义扩容本质上符合汉语经济性原则,但北京大学语言学教授周晨提出警示:“当前存在泛娱乐化变异倾向————部分词语因过度娱乐化使用导致原义消解。如‘炸裂’原本形容物理爆裂,现泛化为万能褒义词(‘演技炸裂’‘氛围炸裂’),这种表达趋同反而削弱了语言的表现力。

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类词缀化现象。类词缀化现象是指某些语素在词汇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实语素向虚语素演变,但尚未完全虚化为典型词缀的一种语言现象。类词缀原本有具体词汇意义, 。例如“味”字,本指具体的味道,但在“班味”“土味”等表达中,其意义虚化为某种抽象的状态或感觉,不再是具体可感知的味道。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近期研究发现,“感”字正从实义语素虚化为类后缀:“仪式感”“获得感”“颗粒感”等衍生词已达217个,其中三分之二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类构造虽提升能产性,但可能引发语义空心化————当学生描写春天说“有很强的春天感”时,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便被抽象概念取代。

因此面对这些现象,语言学界主张推行语用分层指导策略:例如在文学创作、广告文案等强调创新的领域,允许突破性用法;但在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要求精确的领域,则需遵守传统规范。这与城市管理的“功能分区”理念(创意园区鼓励前卫建筑,历史街区则需保持传统风貌)可以说是( )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随着使用频率增加和语言演变,逐渐抽象、泛化其意义

B.但随着使用语言演变和频率增加,逐渐抽象、泛化其意义

C.但随着使用频率增加和语言演变,其意义逐渐抽象、泛化

D.但随着语言演变和使用频率增加,其意义逐渐抽象、泛化

20.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异曲同工 B.大同小异 C.如出一辙 D.一脉相承

21.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处关于类词缀“味”的例子,从类词缀“气”和“风”中选择一个作为陈述对象写一段话。不超过80个字。(4分)

22.请结合材料内容,从内容和构架两方面找出下面思维导图序号中的两处错误,并说明理由。(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不仅仅是等待,而是拥有鱼龙转化的命运奇迹。

——张锐锋《天梯上漫游》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系辞下》

等待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情向前推动。

——[俄]屠格涅夫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阅读Ⅰ(1-5题)

1. A

解析:B项逻辑错误,原文是“数字时代加剧了割裂,生活美学有利于安顿心灵”,并非“避免割裂”;C项相悖,“慢慢走,欣赏啊”倡导人生艺术化,与“深度沉浸”的整全生活方式一致;D项绝对化,“就能实现”表述不当,原文是“美育工作齐头并进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2. B

解析:引号的作用不仅是突出强调,还包括引用特定术语(如“生生”“天人合一”),并非仅为“突出强调”,表述片面。

3. 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②提炼审美意象 ③将伦理价值

解析:第一空对应道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第二空对应《周易》“观物取象”(从自然万物中提炼审美意象);第三空对应儒家“将伦理价值内化于心”。

4. ①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理论资源有哪些? ②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核心价值(现实启示)是什么? ③当代生活美学应转向怎样的发展方向? ④当代生活美学面临哪些困境,该如何应对?

解析:问题一围绕“儒家、道家、禅宗、《周易》”四大理论脉络展开,核心是“理论资源”;问题二聚焦“对个体、社会、人与自然、文明发展”的启示,核心是“现实价值”;问题三强调“整全生活方式”,核心是“当代转型方向”;问题四先指出“三重困境”,再提“美育工作”等对策,核心是“困境与应对”。

5. ①数字极简生活减少感官刺激,通过“慢观”恢复感知力,契合“深度沉浸”的整全生活方式,破解“感官刺激消解深度体验”的困境;②拒绝数字同质化内容,主动选择个性化信息,通过“日常微创造”确立主体性,应对“AI创作替代原真性”的问题;③简化数字社交,回归现实互动,构建“共同体联结”,传承“情感共同体”的生活美学智慧;④摆脱数字裹挟,回归本真生活,安顿心灵,实现“身心和谐”,疗愈精神“内卷”与“倦怠”。

解析:结合原文“当代生活美学困境”与“整全生活方式”,从“减少感官刺激、拒绝同质化、构建现实联结、安顿心灵”四个维度对应分析。

(二)阅读Ⅱ(6-9题)

6. C

解析:A项目的不同,《蜀道难》侧重凸显道路艰险,本文侧重连接古今时空与历史精神;B项“证明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无依据,孝文帝立碑仅体现历史积淀;D项“消解历史感”错误,桃花谷与玻璃栈道是丰富大梯子崖的内涵,并非消解。

7. C

解析:“化动为静”错误,“自由的野马”形容黄河奔腾的动态,是化静为动,凸显黄河的壮阔。

8. ①古代将士的戍边豪情与牺牲精神,如古门闩、古陷阱见证的搏杀;②抗日勇士的忠勇不屈与民族意志,如东龙门山战斗中殉国的官兵;③游客攀登时留下的生活印记与生命体验;④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生命力,如桃花谷的自然盛景与玻璃栈道激发的人生激情。

解析:结合文本中“古代武士”“抗日勇士”“游客”“自然景观”等元素,提炼“沸腾的血液”的具体内涵,聚焦历史精神与生命体验。

9. ①作者以亲身漫游体验为基础,将攀登大梯子崖的所见(古栈道、桃花谷)、所感(历史厚重、生命激情)转化为文字,传递内心对历史、自然与人生的真实体悟;②通过联想与想象,将古陷阱、抗战遗址等历史遗迹转化为鲜活的心灵图景,表达对和平的珍视与民族精神的崇敬;③将黄河、龙门等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寓意融为一体,抒发对生命境界、时空永恒的深层思考,体现“文学史就是心灵史”的主张。

解析:紧扣“内心的真实”,从“亲身体验、联想想象、情感抒发”三个层面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心灵感受传达世界。

(三)阅读Ⅲ(10-14题)

10. A 县 郡 至 广 / C 官 吏 至 众 / E 而 脏 污 捕 发 / 无 日 无 之(标注序号:A、C、E)

解析:结合句意划分,“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为并列分句,“而脏污捕发”转折引出结果,故在“广”“众”“发”后断句。

11. C

解析:材料中“杀而鬻之”的“之”是代词,代指牛;《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的“之”是助词,无实义,用法与意义不同。

12. D

解析:材料三未提及包拯在三司使任上的“政绩”,仅批评其“避嫌失当,有损名节”,表述无依据。

13. 翻译:

(1) 贪婪卑劣之徒,完全没有畏惧之心。太宗朝曾有几位官员犯罪,一同被发配到少府监服劳役。

解析:“贪猥”(贪婪卑劣)、“殊”(完全)、“数辈”(几位)、“配”(发配)为关键词,注意被动句式“配少府监隶役”的翻译。

(2) 包拯性情刚直,天资严峻正直,但向来缺少学问,对朝廷的事务体例有时考虑不周。

解析:“好刚”(刚直)、“峭直”(严峻正直)、“素”(向来)、“事体”(事务体例)为关键词,准确翻译转折关系。

14. ①材料一:包拯在天长县巧破牛舌案,体现其明察秋毫、刚正办案;任职端州时不贪一文砚台,彰显廉洁刚正。②材料二:包拯上书主张严惩贪赃官员,即便遇赦也不录用,体现其反对贪腐、坚守原则的刚正。③材料三:包拯任职御史台时,敢于指责宰相、弹劾三司使的过失,不惧权贵,体现其刚正不阿的性格。

解析:分别从三则材料中提取“办案、拒贪、弹劾权贵”等事例,对应“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四)阅读Ⅳ(15-16题)

15. C

解析:“对故乡的思念”错误,“长安”此处代指京城,词人感叹的是离别后的孤寂与年华老去,并非思乡。

16. ①下阕以“雨外蛩声”起兴,蟋蟀早鸣暗喻时光流逝,引出“霜丝多少”的白发之叹,将景物与情感相连;②“霜丝”以霜喻发,既写自然之霜,又暗指年华老去,比兴手法含蓄表达离别后的愁苦与岁月沧桑;③“说与萧娘未知道”借对心上人倾诉的虚写,将个人孤寂之情推向深致,“对秋灯,几人老”以景结情,比兴结合,余味悠长。

解析:紧扣“比兴”,分析下阕中“蛩声、霜丝、秋灯”等意象如何隐喻情感,体现“人不察”的含蓄特点。

(五)名篇名句默写(17题)

17.

(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3)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契合山水清幽意境的句子)

解析:(1)结合《答司马谏议书》“深思熟虑不必后悔”的语境;(2)《望海潮》中总括杭州地理与历史的句子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3)根据“山水清幽”的意境选择古诗文名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18-22题)

18.

③ 修改:且需警惕“创新失度”的问题(或“且需警惕‘创新失度’现象”)

⑤ 修改:网络语境正加速词语功能增值——即词语在保留原义的同时,通过隐喻扩展获得新功能(删除“现象”,避免“加速现象”搭配不当)

解析:③处“警惕‘创新失度’”缺少宾语中心语,补充“问题”或“现象”;⑤处“加速词语功能增值现象”搭配不当,“加速”的对象是“词语功能增值”,而非“现象”,删除“现象”。

19. D

解析:逻辑顺序应为“语言演变”在前,“使用频率增加”在后,排除A、C;“其意义逐渐抽象、泛化”语序合理,排除B,

20. D

解析:“异曲同工”“大同小异”“如出一辙”均指方法或效果相近,“一脉相承”指继承同一血统或派别,此处形容“语用分层”与“城市功能分区”理念相近,“一脉相承”不恰当。

21. 示例一(气):“气”本指气体,在“烟火气”“书卷气”等表达中,其意义虚化为某种抽象的气质或氛围,不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示例二(风):“风”本指空气流动,在“国潮风”“学院风”等表达中,其意义虚化为某种风格或潮流,不再是自然现象。

解析:模仿“味”的例子,先解释原义,再说明类词缀用法中的抽象化意义,控制字数在80字内。

22.

① 错误:思维导图将“提出观点”定为“警惕‘创新失度’”,原文开篇观点是“汉语词类弹性特征,功能流转是常态,且需警惕创新失度”,“警惕创新失度”是补充观点,并非核心提出的观点。

③ 错误:“类词缀化现象”的“利”与“弊”顺序颠倒,原文先讲“类词缀化提升能产性”(利),再讲“可能引发语义空心化”(弊),思维导图顺序相反。

解析:从“内容准确性”和“构架逻辑”出发,对照原文分析思维导图的两处错误。

三、写作(23题)

范文展示:

以蓄力之姿,候花开之时

“生活不仅仅是等待,而是拥有鱼龙转化的命运奇迹”,张锐锋的感悟道破等待的真谛;《周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古训,更揭示了等待的智慧。等待从来不是无所作为的空耗,而是厚积薄发的蓄力,是于沉淀中孕育突破的从容。唯有以行动为翼,以坚守为基,方能在时光的等待中,迎来鱼龙转化的蜕变。

等待是藏器于身的沉淀,而非空耗光阴的虚掷。屠格涅夫曾言,等待有两种,一种是无所事事的空等,另一种是推动事情向前的蓄力。古往今来,成大事者皆懂“藏器”的智慧。王羲之临池学书,染黑一池清水,日复一日的笔墨耕耘,是对书法境界的等待;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于寒灯孤影中打磨字句,是对文学经典的等待;苏炳添在田径赛道上日复一日地训练起跑、调整步频,是对突破极限的等待。他们的等待,不是被动的守候,而是主动的积淀,在时光的淬炼中,将才华与能力化为“藏于身之器”,为终将到来的机遇做好准备。

等待是顺势而为的从容,而非急于求成的浮躁。世间万物皆有其时,过早地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姜子牙垂钓渭水,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等待明主的赏识,他以半生积淀的谋略与智慧为器,终在恰当之时辅佐武王伐纣,成就大业;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从青年到耄耋,他在田间地头默默坚守,等待每一次实验的突破,等待每一季稻穗的成熟,终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他们的等待,是对规律的尊重,是对目标的执着,于从容中积蓄力量,于坚守中静待花开。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内卷”与“焦虑”让许多人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忘记了等待的智慧。有人渴望一夜成名,却不愿深耕细作;有人追求快速成功,却耐不住寂寞沉淀。殊不知,真正的奇迹,从来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长期蓄力的必然。就像竹子,前四年仅长三厘米,却在第五年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疯长,前四年的默默扎根,正是对生长的等待,也是日后挺拔向上的根基。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的倡导不仅是对审美的追求,更是对人生的启示。等待不是停滞,而是以平和的心态积累力量;等待不是妥协,而是以坚定的信念迎接机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正处于人生的“等待期”,学业的攻关、事业的起步、理想的追寻,都需要我们“藏器于身”,在等待中学习,在积累中成长。当我们以行动填充等待的时光,以坚守抵御浮躁的诱惑,终会发现,那些默默耕耘的日子,都将成为鱼龙转化的养分,那些耐心等待的时光,都将酝酿出命运的奇迹。

等待,是最深情的告白,也是最坚定的修行。愿我们都能以蓄力之姿,候花开之时,在时光的长河中,沉淀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绽放出鱼龙转化的光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78万元天价学费,是否是“精英...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高学费专业集中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领域,其中非全日制...
期中考试要家长监考:是“家校共... “本次期中考试成绩是后期选科的重要依据,为增加监考力度,每班需要7位家长参与监考……” “有志...
小天才大搞“儿童社交”的“三宗... 厂商盲目添加社交功能,却忽视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随着小天才圈子的兴起,在“主页圈”兴起了...
七部门联合发文 加强中小学科技...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要...
中国女留学生在俄罗斯身亡 领馆... 近日,一名中国女留学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失联,事件持续引发关注。11月12日中午,涉事留学生的父亲张先...
33岁刘灿,破格晋升人大教授 11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发文,介绍了刚入选2025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
公示!普通本科高校申报职业本科... 近日,兰州交通大学发布《关于申报职业本科专业的公示》。 图片来源:兰州交通大学官网 关于申报职业本...
中外大学书记校长报告精选 | ... 11月7-10日,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中外...
结合《电影冷知识》的具体例子深... 结合《电影冷知识》的具体例子深化评论,核心是让 “例子为观点服务”—— 既不单纯罗列知识点,也不脱离...
2026年华东师范大学考博招生... 2026年华东师范大学考博招生简章 三、备考复习建议 1.一定要按照大学教授主编教材试卷复习。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