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绳翻飞、指尖灵动,一件件精美的编织作品在学生手中逐渐成型。近日,银川市非遗编织传承人刘素琴走进贺兰县第十小学,将历史悠久的编织技艺带到学生身边,让非遗文化在课堂上焕发新生机,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浓郁的传统韵味。


课堂上,刘素琴耐心传授编织技艺的核心要领。“先把绳子放到底盘量周长,留足三倍长度作为起始点,再慢慢绕、轻轻拉。”她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复杂的编织步骤。学生们屏息凝神,跟着老师的节奏操作,尽管手指酸痛、多次拆改,但没人轻言放弃。“上编织课的时候,我才发现麻绳也会听话,老师说要轻轻绕慢慢拉,不能着急,我就屏住呼吸跟着做,虽然手指酸酸的拆了好几次,但最后做出完美作品的时候,我真的很开心。” 学生孙雨晨分享道,当亲手将普通的线变成完整作品时,内心满是成就感。


据了解,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并非单一的技艺教学,而是学校精心打造的非遗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拓印的墨香袅袅,到麦秆画的创意拼贴,再到编织的经纬交错,多样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们近距离触摸传统文化。“我们不仅是教师,更是文化的手艺人与播种人。看着传统技艺如种子般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在劳动与创造中树立起文化自信,这份润物无声的成就正是教育最美的回响与使命所在。”参与课程的孙嘉唯老师深有感触,非遗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而是能亲手实践的鲜活智慧。和孩子们一同见证传统技艺在指尖焕发新生,在劳动与创造中帮他们树立文化自信,正是教育的美好使命。


对于刘素琴而言,此次校园授课让她深刻体会到活态传承的真正含义。“传统技艺的活力来自一代代人的实践。”她坚信,当古老的编织技艺在孩子们的指尖生成崭新作品时,这份老祖先留下的传统手艺永远不会消失,终将通过一双双小手火起来、传下去。非遗进校园,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一项传统技艺,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未来,这样的文化浸润活动将持续开展,让更多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非遗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人。“这次受邀入住校园让我深刻体会到活态传承的真正含义,传统技艺的活力来自一代代人的实践。当古老的编织在孩子们的指尖生成崭新的作品时,我坚信这份老祖先留给我们这种传统记忆永远不会消失,它将通过一双双的小手,让这份传统的手艺火起来传下去。”刘素琴告诉记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