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了 2025 年底 4 号留学预警,提醒中国公民谨慎规划赴日留学安排。
预警指出,日本社会治安出现不稳定迹象,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有所增加,“在日中国公民的安全风险上升”。这是一个强烈信号,也反映出国家层面对当前赴日环境的高度关注。

这次教育部的预警并非偶然。它与此前外交部对中国公民赴日提醒、以及部分航空公司推出赴日机票免费退改政策,构成了一整套国家层面的综合判断。
这种配套出现,说明中央有关部门认为,日本当前的社会环境与安全形势,对在日中国公民构成了更明显的风险。
换句话说,这不是单一机构的孤立提醒,而是多个部门协同发出的信号:日本留学不再只是看“性价比”“学术氛围”,安全因素正在被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教育部预警里强调了“在日中国公民的安全风险上升”,这句话并非空谈。具体而言,目前赴日留学存在几个值得认真考量的潜在风险。
1. 治安风险正在加大
预警特别提到,日本近期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多发。
对留学生而言,这种“社区性”风险尤其敏感:他们往往对当地社会不熟悉、语言沟通存在障碍、对法律程序也不甚了解。一旦遭遇盗窃、抢劫之类的不法行为,保护自己的难度更大。
此外,一些在日留学生反映,学校宿舍的安保制度并不完善。若进入不安全的生活环境,个人财产、人身安全都可能受到威胁。这种安全感缺失,会逐渐在在日留学生群体中积累成心理压力。
2. 社会与政治氛围或成隐患
更深层的风险还在于,当前中日关系出现波动,一些敏感议题可能引起民间情绪波动。留学生作为身处异国的中国人,可能在某些时刻被卷入不必要的社会紧张。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学业问题,更是心理承受的问题:在对立或不友好的氛围中学习,可能打击留学生对当地未来的信心。
此外,留学生身份有时会使人被“标签化”:他们既不是完全融入当地,也不能像游客那样自由进出,每一种提醒与警示都可能加剧其被关注的风险。
3. 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能力有限
对于很多家庭和学生来说,出国留学首先关注的是学校排名、费用、课程质量。但预警提醒我们:“安全”不该被忽视。部分学生和家长可能低估了赴日留学涉及的社会政治风险。尤其是对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的日本大学,他们对当地社会治安、法律环境的了解更为有限。
教育部的这份提醒要求留学生要“密切关注当地治安形势,加强风险评估”,这实际上是在强调:留学决策不只是学术层面的选择,还是一次生活方式和安全环境的综合抉择。

问题的关键在于时局变化。近期中日关系中的一些动向,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对在日中国人的关切。
虽然教育部公告没有明确把外交气氛动荡列为直接原因,但舆论观察者普遍认为,这与高市早苗就任日本首相后一系列政策和言论有关。高市在台湾问题、核政策等方面表现出较为强硬的立场,这种政治走向使得中日关系面临不确定性。某些分析将当前局势看作是日本内部部分力量试图通过外交议题巩固自身政治地位。正是这种大环境,让更多决策层对中国公民在日安全问题提高警惕。
换句话说,这次预警背后,有的不只是治安问题,还有政治判断和战略考量。国家提醒,是希望在风险还未大规模释放之前,给予公民足够的警示与预防。

面对这份预警,留学生和家庭应认真对待,不应视为小题大做。从实际层面而言,有几个关键方向值得特别注意:

值得强调的是,教育部的预警不是要全面阻止中国学生去日本,而是要中国公民、家庭充分知情、理性判断、慎重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国家对公民的一种关怀和负责,而不是恐吓。
在国家间关系复杂多变的时代,个人的出国行为不可完全脱离大环境。预警提醒我们:出国留学不只是“追梦”,也是对未来安全与责任的预估。国家层面给予提醒,是一种护航,也是策略性的风险管理。
当前,赴日留学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学业、职业、文化这些传统因素之外,安全、稳定、政治风险也被推到了台前。教育部这份预警提醒每一个拟赴日的同学和家庭:你们是为未来选择学习的道路,也是在为自己的一生做决策。
“慎重规划”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国家信任的一种体现。并不意味着放弃梦想,而是将梦想建立在更稳固的基础上。真正成熟的留学选择,不只是看重学校的名声与学费,更要深思后果、预判风险,将安全置于首位。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里,走得远的,不是轻率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真正赢得未来的,也不是单凭勇气,而是谨慎与担当。对于那些还在犹豫的学生和家长来说,也许正是时候停下来,用更全面的视角审视赴日留学这一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