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时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受理学观念的影响,此时的插花艺术不止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透过插花所构思的理性意念,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人生哲理或品德节操等。花材也选用如牡丹、梅、兰、竹、菊、桂等具有深刻寓意的品第较高的花木。
宋代丘濬的《牡丹荣辱志》,是最早出现的、体系完整的花材搭配典籍,文中将花材搭配分为直系配材法与旁系配材法。丘濬按照牡丹品质高低分为王、妃、九嫔、世妇、御妻五等品阶,取姚黄、魏红、牛黄、细叶寿安、粗叶寿安、一捻红、玉板白、多叶紫等三十九种品种作内部陈置……其余花草140种,被分作“花师傅”“花彤史”“花命妇”“花幸”“花近属”“花蔬属”“花戚里”“花外屏”“花宫闱”“花丛”由亲及疏十类,并按其品第之高低作为外部陈置。丘濬认为,每类花材如同人一样,如果能排列出尊卑地位,便能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从而能源清流洁,达到和睦的状态。
除此之外,还需使其颜色相宜,既要表现出花材本身鲜艳的色彩,又需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使其在视觉上保持平衡。在理学及五行观念的影响下,宋人对色彩的喜爱以黄色为第一,白红次之。史正志《菊谱》载:“黄为正……纯黄不杂,后土色也。”刘蒙《刘氏菊谱》中也明确提到:“黄者中之色。土王季月,而菊以九月花,金土之应,相生而相得者也。其次莫若白,西方金气之应,菊以秋开,则于气为钟焉。”虽以菊为主,各花皆然,以黄为上,其次为白与红,再次为紫、为碧、为粉等色彩,皆被宋人所喜爱。色彩的搭配也是花材宾主之分的体现,以表示角色之轻重。
在花卉品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选择与搭配,这个过程恰恰体现出宋时人们对于花木形色的喜爱,也是对花木精神气韵的关注,更是对人生意趣的追寻。“施之以天道,顺之以地利,节之以人欲;其栽其接,无竭无灭;其生其成,不缩不盈。”以天道施加于它,以地利顺遂于它,以人欲规划于它,无论栽种还是嫁接,它都会无穷无尽地变化发展,它的生成繁衍,也不会盲目进退屈伸。
除此之外,插花与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丘濬在《牡丹荣辱志》中将温风、细雨、清露、暖日、微云、沃壤、永昼、油幕、朱门、甘泉、醇酒、珍馔、新乐、名倡等利于花木生长的适宜环境称之为“花君子”,而将狂风、猛雨、赤日、苦寒、蜜蜂、蝴蝶、蝼蚁、蚯蚓、白昼青蝇、飞尘、妒芽、黄昏蝙蝠、蠡、麝香、桑螵蛸等险恶环境称为“花小人”。
丘濬所提及的“环境之宜”与“环境之恶”属于原则性的环境情况,而在室内插花,也应当注意与环境相搭配。《寒窗读易图》绘有一人在书案前读书,案上放置一花瓶,瓶中插有一两枝花,亭内色调淡雅,亭外则是冬日自然山水之景,呈现出安静沉稳之感。高廉《瓶花三说》则明确指出“书斋插花,瓶宜短小……折枝宜瘦巧,不宜繁杂。宜一种,多则二种,须分高下合插,俨若一枝天生两色方美”。苏汉成《靓妆仕女图》中女子对镜梳妆打扮,案桌右侧放置一莳养水仙的筒瓶,色调素雅,给人以端庄典雅之感。丘葵《次欧阳少逸韵呈雪庭禅师》中“瓶花故故透禅房,师自无心花自香”的描写,似乎让我们感到禅房插花则更具有肃穆洁净之意。从上述可知,书斋、卧房、山庵等不同场所,其插花皆有差异,插花不仅是人们审美怡情的对象,更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陈思宇《宋代插花艺术研究》)
材料二:
在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和引导之下,插花艺术真正进入了极盛时期,广泛出现在各阶层的日常居室生活之中。宋代官方常举办赏花活动,在“花朝节”前后会举办“万花会”,其中插花艺术是活动的重头戏。瓶、盘、筒、缸、篮等皆可作为花器,极大推动了插花在全社会的普及。宋代的插花艺术一改前代的绚烂之美,转而追求清新淡雅之美,其插花注重意境的营造,无论从花器到所插之花,不拘一格,在普通人家亦十分风行,体现出的是一种优雅精致的生活态度。
政治动荡使文人士大夫多寄情于物,对自然的一枝一叶、一枯一荣更为敏感,在插花中亦随之倾注了更多人文情感。正如陆游《岁暮书怀》中写道的:“床头酒瓮寒难热,瓶里梅花夜更香。”在“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禅宗思想和宋代理学审美的影响下,插花“以花喻德”,将花木与哲理联系起来而形成“理念花”。理念花主要以瓶花为主,构图与形式皆受到宋代绘画的影响。宋代绘画注重画面的留白,不求满和实,注重空和虚,给精神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尤其是宋代折枝花鸟画与插花艺术的理念、构图高度一致,寥寥几枝花木成为意境营造和展现文人精神追求的绝佳元素。
这种特定的时代审美,使插花、花器、花几以及所在的时空被看作一个整体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意境,使插花艺术与书画艺术一样,在宋代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既可远观,又可近玩。
(摘编自赵囡囡《中国传统居室陈设艺术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宋代,插花艺术不仅仅被用来娱乐赏玩,还常被用作表达个人志趣、哲理思考的媒介,这与当时理学的兴盛有关。
B.丘濬《牡丹荣辱志》构建的花材搭配体系,按照花材的品质和品第构建作品的和谐,体现了与伦理秩序类似的理念。
C.在品鉴花材、颜色等基础上,以天道、地利、人欲对花木进行选择与搭配,并使之与环境相宜,彰显了宋人的审美情趣。
D.受禅宗和理学影响而出现的“理念花”,其构图与宋代花鸟画高度一致,并在文人士大夫的引导下,普及到寻常百姓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详细介绍《牡丹荣辱志》,是因其在阐述宋代花材搭配上有突出学术价值,介绍时重点针对“体系完整”。
B.材料一第三段引用《刘氏菊谱》的内容,目的是印证“宋人对花卉色彩的喜爱以黄色为第一”,所爱品种尤以菊花为主。
C.材料一两处加点的“除此之外”显示了清晰的行文脉络,其中,第一个“此”指代“花材搭配”,第二个“此”指代“颜色相宜”。
D.两则材料均提到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但前者是为了引出其发展的艺术高度,后者是为了引出文人对其发展的影响。
3.假如你要为书斋布置一款插花,从文人审美的角度看下面哪个作品更适合选用?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3分)


作品一 作品二
4.两则材料都围绕宋代插花艺术展开介绍,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你对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什么新认识?请从构思和表意上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说言未了,只见林冲双眉剔起,两眼圆睁,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来时,也推道粮少房稀。今日晁兄与众豪杰到此山寨,你又发出这等言语来,是何道理?”吴用便说道:“头领息怒。自是我等来的不是,倒坏了你山寨情分。今日王头领以礼发付我们下山,送与盘缠,又不曾热赶将去,请头领息怒,我等自去罢休。”林冲道:“这是笑里藏刀、言清行浊的人!我其实今日放他不过!”王伦喝道:“你看这畜生!又不醉了,倒把言语来伤触我,却不是反失上下!”林冲大怒道:“量你是个落第腐儒,胸中又没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吴用便道:“晁兄,只因我等上山相投,反坏了头领面皮。只今办了船只,便当告退。”
晁盖等七人便起身,要下亭子。王伦留道:“且请席终了去。”林冲把桌子只一脚,踢在一边;抢起身来,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刀来,掿的火杂杂。吴用便把手将髭须一摸,晁盖、刘唐便上亭子来,虚拦住王伦叫道:“不要火并!”吴用一手扯住林冲,便道:“头领不可造次!”公孙胜假意劝道:“休为我等坏了大义。”阮小二便去帮住杜迁,阮小五便帮住宋万,阮小七帮住朱贵,吓得小喽罗们目瞪口呆。
林冲拿住王伦骂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亏了杜迁得到这里。柴大官人这等资助你,赒给盘缠,与你相交;举荐我来,尚且许多推却。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妒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杜迁、宋万、朱贵本待要向前来劝,被这几个紧紧帮着,那里敢动。王伦那时也要寻路走,却被晁盖、刘唐两个拦住。王伦见头势不好,口里叫道:“我的心腹都在那里?”虽有几个身边知心腹的人,本待要来救,见了林冲这般凶猛头势,谁敢向前?林冲即时拿住王伦,又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肐察地搠倒在亭上。
(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
文本二:
豹子头林冲(节选)
茅盾
昨天在山坡下和青面兽厮杀的时候,他是一刀紧一刀地向敌人的要害处砍去的。虽然和这位“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的汉子,原来亦是无仇亦无怨,但作为一个不是无抵抗的善良安分的老百姓而言,林冲那时候却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伤害了那汉子的生命,原是冠冕堂皇,问心无愧的。可是现在?现在呢!尽管这青面汉子在他豹子头林冲眼前已经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然而好像是将他从卧房中赶出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砍了那样的事,也不是豹子头林冲做的。这须吃江湖上好汉们耻笑哪!
楞着眼睛遥望那聚义厅前的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下意识中的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那白衣秀才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卑污懦怯的王伦!在豹子头林冲的记忆中,“秀才”这一类人始终是农民的对头,他姓林的一家门从“秀才”身上不知吃过多少亏。他豹子头自己却又落到这个做了强盗的秀才的手里!做了强盗的秀才也还是要不得的狗贼!
像从新下了决心似的,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奔去。
“嘿,那厮来者是谁?”
望见前面十多步处有两个黑影,又听到了这一声吆喝,林冲便摆开步武,将朴刀抱在怀里,定睛朝前面瞅。
“呀,林教头,是你!”
“呀,林头领!”
走近了时这么招呼着的两个巡夜的小喽罗都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来。林冲把眼瞅着这两个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的不忍多杀不相干人的本性又兜头扑回来了。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要什么?”
虽是这么一句平常的询问,在林冲心上却蓦地勾起前番误入“白虎节堂”那回事情,忍不住抬头望了一眼。明明白白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在打熬力气!”
这话是提醒了林冲了,下意识地竟然点头;但是随即耳根上发热,心里惭愧这有生以来第一次的撤谎。
他,一身好武艺的豹子头林冲却没有一颗相称的头脑呢!这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这被压迫者的“圣地”的梁山泊,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却更需要一颗伟大的头脑。
看着他们两个巡夜小喽罗的走远了的背影,林冲倒提着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自己的卧房去。一种新的形势在他心里要求估量价值。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是谁配呢?要一位有胆略,有见识,江湖上众豪杰闻风拜服的人儿,才配哪!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本来是什么个人野心都没有的,而且也正惟其如此,现在他的想法是和先前提刀出房时颇不相同了。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林冲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泼贼秀才算得什么?只是这地方可惜!”
他的农民根性的忍耐和期待,渐渐地又发生作用,使他平静起来。忍耐着一时罢,期待
着,期待着什么大智大勇的豪杰罢,这像“真命天子”一样,终于有一天会要出现的罢!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1930年8月10日写毕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冲称王伦为“落第腐儒”“村野穷儒”,可以推测林冲对读书人普遍存有偏见。
B.吴用说“头领息怒”“头领不可造次”,反复提醒林冲莫意气用事,可见他的真诚。
C.吴用“将髭须一摸”的细节,暗示出了吴用、林冲等人对火并王伦事先有过谋划。
D.林冲怒杀陆谦,是因对方一再陷害而将他逼到了绝境;怒杀王伦则是他主动为之。
7.文本二多次提到“朴刀”,下列对其作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冲“挺起朴刀”转向了王伦住所,是他内心斗争结果的外化,即反抗对象的明确与反抗意志的坚定。
B.喽啰遇到林冲“将朴刀抱在怀里”,误认为他出来“打熬力气”,无意中为林冲的动机提供了合理掩饰。
C.与喽啰分别后,林冲“倒提着朴刀”,垂下头“又走回自己的卧房去”,暗示他此时内心又发生了转变。
D.作为林冲武力的象征,朴刀伴随林冲心理活动反复出现,成为推动他两次“思想转变”的关键线索。
8.文本二画线句子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9.相较于文本一,文本二中的林冲最终没有火并王伦。这种改编产生了什么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穆公袭郑,“三传”所书略∙相似。《左氏》书秦事曰:“杞子自郑告于秦曰:‘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孟明出师。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公羊》曰:“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师出,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尔即死,必于殽嶔岩,吾将尸尔焉。’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谷梁》曰:“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女死必于殽之岩騕之下,我将尸女于是∙。’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随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何为哭吾师也!’二子曰:‘非敢哭师也,哭吾子也,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材料二: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文公夫人,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原令此三人归,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三将至,缪公素服郊迎,乡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劳师以袭A远B非C所闻也D且行E千里F其谁G不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略,大约、大致,与《送东阳马生序》“略无慕艳意”的“略”意义不相同。
B.东,向东进军,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意义均相同。
C.是,代词,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用法相同。
D.将,音jiànɡ,与《五石之瓠》“越有难,吴王使之将”的“将”读音相同,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杞子告诉秦穆公,如果暗中派兵袭击郑国可以获胜。穆公就此征询蹇叔意见,未获赞同,但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
B.“春秋三传”都记载了秦穆公借坟旁树木斥骂蹇叔和百里奚的细节,表现了秦穆公袭郑的决心,也体现了他的固执。
C.周王的孙子满认为,秦军会失败,因为他们无礼;而弦高向秦军献牛,让秦将误认为郑国已经发觉秦军的到来。
D.秦军灭掉了滑国,却招致晋国在殽地的攻击,包括三名将领在内的秦军无一人得脱,其失败印证了蹇叔的预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
(2)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
14.洪迈说:“予谓秦之事,《谷梁》纡余有味。”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哭吾子也,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的余味。(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日与诸君马头山登高①
欧阳修
晴原霜后若榴红,佳节登临兴未穷。
日泛花光摇露际,酒浮山色入樽中。
金壶②恣洒毫端墨,玉麈③交挥席上风。
惟有渊明偏好饮,篮舆酩酊一衰翁。
【注】①景祐三年(1036年),欧阳修因抨击时政被贬夷陵县令。此诗作于景祐五年,作者时年31岁。②金壶,为酒壶之美称。③玉麈(zhǔ):玉柄拂尘,魏晋名士清谈时常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扣住“登高”点题,正值重阳,众人霜后登山,晴空下石榴正红,令人雅兴无穷。
B.颔联紧承“兴”字描写景致,日光映照花露,山色浮于樽中,“入”字尤显人之心境。
C.颈联转向描绘众人挥毫、清谈的场景,用欢畅的场面描写为尾联抒发感情作了铺垫。
D.本诗与杜甫《登高》都巧妙运用了“酒”的意象,但是二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很大不同。
16.尾联中“衰翁”似乎与诗人年龄不符,但又非常贴切,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物学上讲,梦中惊醒是情绪大脑与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瞬间冲突的结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符合这一科学原理。
(2)在阿房宫遗址面对游客,导游小张引用《阿房宫赋》“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两句话,感叹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不会吸取教训。
(3)邮局刘局长向正在研学的学生介绍中国邮政的标识(如图):“图案主体是一只鸿雁,是根据‘鸿雁传书’典故设计的,我们在古诗词里也学过很多与此典故相关的诗句,如‘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18分)
( ) 。
当前,有些文风确实存在问题。①堆砌概念和材料,②围绕一个观点为中心反复论证,③而在认知上并没向前推进一步;④或者人云亦云,套话连篇,⑤洋洋洒洒数千乃至上万言,⑥使出的是洪荒之力,⑦论证的就是人尽皆知的道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是否直面问题决定一篇文章的价值高低。文体有多种,文章所面对的问题也难以一概而论,问题可以不拘大小,文章也可以不拘长短,但总要先有一个令人不得不说的真问题,有一种不吐不快的真情感。古人作文讲求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有清晰的问题,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文章才能有精气神,才能有真见识。
直指要害就是不要绕,也不能绕。好文章第一要有洞察力,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进逼,最终对表达的问题有本质性的把握。正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以其昏昏”而想要在文章中“使人昭昭”,行不通。第二在表达上要能清晰准确呈现问题症结。从谋篇布局到字斟句酌,都服务于对问题的揭示。华而不实、言烦辞碎的文风,实际上是用表面上的华丽和博学,来掩饰思想见识上的贫弱。
直陈思路则是解决问题、提出对策。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是对策的要义。直陈思路、文脉清晰的文章,才能带着读者到达文章的核心,真正解决文章写作时所面对的问题。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要接地气、冒热气,传得开、传得远,须有好的文风
B.改文风不仅是整治形式主义的突破口,更是转变作风的重要抓手
C.好的文风应该而且必须直面问题,直指要害,直陈思路
D.“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透过文风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品质
19.下列各项中,和加点成语“字斟句酌”在结构上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分)
A.纲举目张 B.守株待兔 C.狐假虎威 D.谋篇布局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论证效果。(4分)
22.下面是某同学在听取讲座后写的学习心得,在文风上存在问题,不能简明扼要直指要害,请根据上面材料进行改写,不超过60字。(4分)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我们全校师生满怀对认知迭代与知识图谱重构的内在驱动力,共同参与了这场别开生面的“AI赋能未来学习”专题讲座。主讲老师的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智能技术对学习生态的重塑,令我们全体同学深受启发、备受鼓舞。老师提及的“AI能通过深度分析个人错题本,动态生成并持续优化专属的个性化练习”这一应用场景,令我深受触动。我将坚决把本次学习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务必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为此,我会尝试引入相关AI工具,针对数学领域的认知薄弱点进行精准诊断与专项突破,以期实现学习效能的范式级跃升,为融入时代发展浪潮贡献个体的微光价值。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所谓成长,就是一次次合法的自我背叛。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9分)
1.D(3分。“与宋代花鸟画高度一致”曲解了文意,理念花“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于文无据)
2.A(3分。B项,对引用目的的分析评价错,目的在于印证“黄为第一,白红次之”,以此说明“插花艺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需使其颜色相宜”“色彩的搭配也是花材宾主之分的体现,以表示角色之轻重”;C项,第二个“此”指代的是“在花卉品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选择与搭配”;D项,后者是为了引出插花在全社会的普及)
3.作品一。
①梅和竹均象征文人品格,花瓶短小,一竹一梅上下合插,风格简约瘦巧、清新淡雅,适合书斋雅致氛围;
②作品二过于繁杂、鲜艳、满实和富贵,不符合宋代简约、清雅的审美风格。
(3分。“象征文人品格”“花瓶短小”“上下合插”“瘦巧淡雅风格”作品二的缺点等五个要点,答出任意三个给3分;选择作品二不给分;只作选择不说明理由,如选择正确可勉强给1分。如有其他合理表述,可酌情给分)
4.①文本一侧重介绍宋代插花的具体审美原则与实践规范,包括花材、色彩、环境的搭配;②文本二侧重介绍其发展变化与艺术源流,包括普及盛况,理念花的产生背景及其与绘画的关联等。
(4分。答对一条得2分,意思对即可)
5.①该句与宋人插花艺术、折枝花鸟画等表现出的审美倾向高度一致;
②在构思上,仅取墙角数枝梅花入诗,充分留白,类似宋代插花和折枝花鸟画的构图特点;③在表意上,以花喻德,空寂画面中透出人的气节,与宋代插花的禅宗精神和理学审美同源。(6分。点出与插花艺术、折枝花鸟画的一致性得2分;分析前半句在构图上的特点,2分;点出其在表意上体现的宋代文人精神,2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D(3分。A项,“对读书人普遍存有偏见”过度推断;B项,吴用并非真诚劝导,而是为了激怒林冲故意为之;C项,吴用、晁盖等人事先谋划了,林冲并没有参与谋划)
7.D(3分。朴刀是林冲行动的伴随物和心理的外化载体,但推动林冲思想转变的核心动力是其内心的阶级意识和现实压迫下的思考,而非朴刀本身。朴刀是“果”而非“因”)
8.①“画角”与“晨气”表明天色将亮,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②又一天到来,表明林冲未能改变梁山的现状,王伦的秩序依旧;
③表明林冲一夜未眠,呼应其从愤怒到平静的心路历程,体现他的纠结;④“寒冽”“呜咽”渲染出悲凉氛围,烘托出林冲压抑的情绪;
⑤画角清脆又呜咽,既暗示他对梁山未来的期待,又表现他对未来的迷茫。
(4分。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答出两个要点得4分。如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弱化了林冲的反抗性,突出了其隐忍与矛盾的心理状态;
②未杀王伦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叙事的张力;
③变激烈的外在情节冲突为人物内在的心理冲突,丰富了人物形象;④聚焦林冲作为农民阶层的劣根性和局限性,让人物塑造有了现代视角;⑤揭示了农民觉醒的长期性和阶级斗争的艰巨性,深化了小说主题;⑥将梁山好汉改为能独立思考的现代个体,表现了农民的觉醒过程;⑦改写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
(6分。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答出两个要点得4分,答出三个要点得6分。如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BDF(3分。原句为:“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1.C(3分。前者作为代词作了介词的宾语,后者意思为“认为正确”,是意动用法)12.B(3分。《左传》中斥骂的是蹇叔,没有百里奚)
13.(1)听说您秦国将要讨伐郑国,郑国国君正谨慎地修筑防御工事,派遣我用十二头牛来慰劳您的部下。
(4分。“诛”“谨”“劳”各1分,大意1分)
(2)你们三人有什么罪名呢?你们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洗雪耻辱,不要懈怠。
(4分。“其”“悉”“怠”各1分,大意1分)
14.①断定儿子必死;
②暗示秦国必败;
③委婉回应了秦王批评自己老迈;
④讽谏秦王不要执意攻郑。
(5分。答出第一点给1分,答出第二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学生如果对蹇叔的形象、心理等特点作出合理赏析,可以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穆公偷袭郑国,“三传”的记载大体相同。《左传》记秦国之事说:“杞子从郑国来到秦国,说:‘暗地派兵来,郑国可以被灭掉。’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疲劳军队袭击遥远之国,我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况且行军千里,谁还不知道啊!秦穆公不听,下令孟明带兵出发。蹇督哭着对孟明说:‘孟子,我看见你的军队出发,但不会再看到你的军队回来。’穆公说:‘你懂什么?如果你是中等年寿死去,你坟上的树木都可用两手合抱了。’蹇叔的儿子将要与部队一同出发,蹇叔边送边哭说:‘晋国的军队必然在殽地设立埋伏,殽有两座丘陵,你必然死在这两座两座丘陵之间,我将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公羊传》说:“秦伯将偷袭郑国,百里奚与蹇叔劝阻说:‘千里遥遥去袭击别人,没有不失败的。’秦伯愤怒地说:‘像你们这种年纪的人,坟上的树木都可以两人合抱了,你们知道什么?’部队开拔,百里奚与蹇叔边送儿子边告诫说:‘你将要死于殽的岩隙之下,我将去那里收你的尸体。’两个儿子行军礼后开拔,百里奚与蹇叔跟在自己的儿子后面哭,秦伯愤怒地说:‘你们为什么哭我的军队?’二人说:‘我们不敢哭您的军队,是哭我们的儿子啊!’”《谷梁传》说:“秦穆公将要偷袭郑国,百里奚和蹇叔劝谏说:‘千里之外去偷袭别人,没有不失败的。’秦穆公说:‘你们的坟头树都已经长得能双手合抱了,懂什么?’军队出发时,百里奚和蹇叔送自己的儿子并告诫他们说:‘你一定会死在崤山的险要山崖之下,我将在那里收你的尸骨。’军队继续前进,百里奚和蹇叔跟在儿子身后为他哭泣。秦穆公愤怒地说:‘为什么哭我的军队!’二人回答说:‘我们不敢哭您的军队,是哭我们自己的儿子啊,我们已经老了,他即使不死在战场上,我们也该先死了。’”
材料二:
三十三年春季,秦军就向东进发,经过晋国的边境,抵达周都城的北门。周襄王的孙子满说:“秦国军队无礼,不败还等什么!”秦军到达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准备带十二头牛到周朝去做买卖,正遇上秦军,很害怕被杀死、俘虏,于是献上他的牛,说:“听说您秦国将要讨伐郑国,郑国国君正谨慎地修筑防御工事,派遣我用十二头牛来慰劳您的部下。”秦国的三位将军相互商量说:“将袭击郑国。郑国已经发觉了,前往袭击已来不及了。”于是灭掉滑国。滑国,是晋国的边邑。在那个时候,晋文公死了尚未安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孤寡,趁我办丧事之机攻打并打败了滑国。”于是穿着染黑的孝服,发兵在殽山一带埋伏,进攻并大败了秦军,没有一个秦军士兵得以逃脱。俘获了秦国的三位大将而归。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女儿,为被俘的三位被囚的大将请求说:“缪公对这三个人恨入骨髓,希望放他们回去,让我君能亲自痛快地烹食他们。”晋君答应了她的请求,放还了秦国的三位大将。三位大将回到秦国后,缪公穿着素服到郊外迎接他们,向三人哭着说:“我因为没听百里傒、蹇叔的话而使你们受屈辱,你们三人有什么罪名呢?你们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洗雪耻辱,不要懈怠。”于是恢复了他们原来的官职,更加优待他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A(3分。“石榴正红”错,原句是“若榴红”,写的应该是秋叶)
16.①尾联使用了典故,“衰翁”首先是对归隐后陶渊明的描摹与刻画,形象贴切;
②以“衰翁”自嘲,寄寓了被贬后的淡淡苦闷,也是其身处僻壤、抱负难展的真实写照;
③诗人虽年轻,但面对挫折他更显类似于陶潜的洒脱豁达,以“衰翁”自况很形象。(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8分)
17.(1)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示例一】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示例二】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示例三】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示例四】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示例五】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6分。写对一句给1分,如果句中有错字、别字、漏字、添字,该句均不得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C(3分。根据文本后三段分别讲了“直面问题”“直指要害”“直陈思路”三个方面,构成总分结构)
19.A(3分。A项,“纲举目张”都是由两个主谓结构所组成的并列结构,且主谓之间有被动的味道,与题干中的成语结构完全一致;B项“守株待兔”是连动结构;C项,“狐假虎威”是主谓宾结构,“假”是“借”的意思,做谓语;D项,“谋篇布局”是由两个动宾结构所组成的并列结构)
20.(1)语句:②。修改为:“围绕一个观点反复论证”/“以一个观点为中心反复论证”;(2)语句:⑦。修改为:“论证的却是人尽皆知的道理”/“论证的反而是人尽皆知的道理”(4分,每修改对一处给1分)
21.①将写文章洞察问题本质的过程比喻为剥洋葱,形象可感;
②引用古诗文名句,增强了论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③使用否定句,语气更为强烈,强化了对不能直指要害的批判力度。
(4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
22.【示例】讲座提到AI能根据错题本生成个性化练习,我计划运用此技术,针对数学的薄弱点进行专项突破,以提升学习效果。
(4分。“AI能根据错题本生成个性化练习”1分,“针对数学的薄弱点进行专项突破”1分,语句简明连贯2分)
三、写作(60分)
23.参照2025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阅卷标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