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杨静
灵动·悠远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在一个学期内使用课件上课的次数屈指可数,即便是使用,也只是简单几页的PPT。
这样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我对语文教学思考和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细致观察和反馈。
一、学生是灵活的,而课件是死板的
教育的核心在于“人”,而人是充满变数与活力的。
在语文课堂上,孩子们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回答,都是他们灵动思维的展现,是课堂生命力的体现。
相比之下,PPT作为一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媒介,虽然能够高效地传递信息,却往往缺乏这种即兴与灵动。
它更像是一台精密的机器,按照既定程序运行,难以应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意外”。
我发现很多时候,这种直接的视觉刺激虽能暂时维持课堂秩序,却可能削弱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
他们可能会习惯于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探索。
因此,我更倾向于通过师生对话、合作交流、板书示范等传统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深处,也走向思维的深处。
二、课本是多样的,而屏幕是单一的
语文课本,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每一个汉字都传递着不同的态度、颜色、画面和情感。
孩子们需要通过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奥秘、丰富与充盈。
然而,当我们将这一切转化为PPT上的文字或图片时,那份细腻、深邃和多样便大打折扣。
屏幕上的文字,无论多么清晰,都无法与纸质书页上油墨的香气、纸张的触感相提并论。
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文字间游走,通过自己的想象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故事、画面。这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是任何多媒体手段都无法完全复制的。
因此,我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文本,多动手勾画、批注,用传统的方式与文本对话,让思维在文字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三、课堂是温暖的,而PPT是冰冷的
课堂是师生、生生情感共鸣的温暖场域。
比如,在朗读教学中,我深信,教师的亲身示范远比任何音频或视频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当我带着情感朗读课文,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那份真挚与温暖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复制的。
在师生共读中,我们能从彼此的语调、表情中感受到文章的情感波动,进而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冷冰冰的屏幕无法比拟的。
此外,课堂上的生生互动与讨论,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小组讨论、思辨表达等活动,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学会倾听、表达和合作,这些都是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当然,我并非全盘否定课件的作用。在适当的时候,使用课件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通过PPT出示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方向,避免课堂上的碎问碎答;展示助读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背景知识,拓宽视野;有时候,利用视频和音频营造氛围,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材的解读、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对学情的把握上。
我们应该做孩子成长的引导者、启发者、共创者,而不是仅仅依赖课件的“放映员”。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去创造。
在这个过程中,课件只是辅助工具之一,而非全部。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尊重教育的本质,我们和孩子才能在语文的世界里彼此赋能,快乐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