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年的到来,各大高校已陆续公布了2024年的职称评审结果。有人仅用了几年时间便晋升为教授,而有些人则在名单中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并加速引进青年才俊,职称晋升变得如同激烈的竞赛一般。
曾有参与职称评审的教师透露:“即便手握数百万经费的省市级项目,发表了10余篇SSCI论文,在教学评价中位列全校前6%,若无面上项目,99%的申请者都无法晋升教授。”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众多高校教师感到评职称愈发艰难。
等待十年,未必能晋升教授
从入职到成为教授需要多少年?答案因人而异,有的只需3年,有的却要等上10年,甚至面临“非升即走”。
一项基于2020年上半年的数据研究表明,从讲师晋升至副教授平均耗时约8.8年,从副教授到教授则需5.8年左右,总计大约14.6年。然而,这些数据未考虑“幸存者偏差”,实际上仅有约一半的副教授能够成功晋升为教授。
中国高校的教师梯队呈金字塔形分布,职称越高人数越少。未能顺利晋升的讲师和副教授们可能需要花费十余年乃至更长时间。
职称改革迫在眉睫
漫长的晋升过程不仅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也影响了高校的人力资源活力。如何打破职称评审的传统框架,营造一个灵活的人才环境,成为当前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议题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部分重点高校开始获得自主评审权,至2017年,教育部与人社部联合发布文件,明确将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给各高校。
南京理工大学于2016年实施全员岗位聘任制,并推出“四型七类”职称晋升体系,根据教师特长设置不同评审标准,有效激发了教师潜能。
同样,南京林业大学推行的教学专长型职称评审政策,让专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也能凭借教学业绩晋升。
两年内晋升教授
职称评审权的下放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空间,探索新的评审标准。山东大学推出的“齐鲁青年学者”项目,以及兰州大学对博士后的支持政策,均展示了快速晋升的可能性。
例如,管理学博士钱先航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从讲师到教授的转变;而兰州大学的夏欢博士后因其卓越研究成果被直接认定为教授候选人。
此外,对于长期致力于一线教学的教师,一些高校也制定了特殊的评审标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分别通过认可长期教学贡献来促进这部分教师的职业发展。
年龄作为职称评审的一个考量因素,其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但随着个性化评审机制的建立及更多扶持政策的出台,一个更加有利于安心教学科研的环境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