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宁波大学考研的团队
···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宁波大学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宁波大学654中西音乐史】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1.相和大曲
相和大曲是汉代在相和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型歌舞曲。它集歌唱、舞蹈、器乐演奏于一体,结构复杂且规范。一般分为 “艳 - 曲 - 趋(或乱)” 三部分,“艳” 多在开头,旋律婉转抒情,营造氛围;“曲” 是主体,由多段唱词和音乐组成,节奏较为规整;“趋” 或 “乱” 在结尾,节奏紧凑,情绪热烈。相和大曲的伴奏乐器丰富,有琴、瑟、鼓、笙等。其歌词内容广泛,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相和大曲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后世音乐,如唐宋大曲等产生深远影响。
2.李叔同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人物。他多才多艺,在音乐、绘画、书法、戏剧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在音乐上,他是中国学堂乐歌的重要推动者,创作和填词了众多歌曲,如《送别》,曲调优美,歌词富有诗意,传唱至今。他引入西方音乐理论与技法,编写音乐教材,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奠定基础。同时,他也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组织春柳社,演出《茶花女》等剧目。李叔同出家后法名弘一法师,其艺术成就和人生经历,对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发展影响深远。
3.若斯坎
若斯坎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涵盖弥撒曲、经文歌、尚松等多种体裁。其音乐风格细腻,注重对歌词的表达,通过巧妙的复调手法,使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让听众能清晰感受歌词含义。在弥撒曲创作中,他突破传统固定旋律的限制,赋予各声部更多独立性与互动性。经文歌则展现出丰富的和声色彩与声部交织之美。若斯坎的音乐创作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起到关键推动作用,影响了同时代及后来众多作曲家,被视为文艺复兴音乐从早期向盛期过渡的重要人物。
4.斯美塔那
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的音乐创作致力于弘扬捷克民族文化,以本国的历史、传说、自然风光为题材。代表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生动描绘捷克的壮丽山河与悠久历史,其中《沃尔塔瓦河》最为著名,旋律优美,宛如一幅流淌的捷克风景画。他的歌剧作品如《被出卖的新嫁娘》,以捷克民间故事为蓝本,音乐充满捷克民族风格,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斯美塔那的音乐创作激发了捷克民族的自豪感,为捷克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对捷克音乐发展意义重大。
简答题
1.简述唐代音乐理论著作
唐代音乐繁荣,与之相应的音乐理论著作丰富且具重要价值。《乐书要录》是一部具有官方性质的音乐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武则天时期。它涵盖乐律、乐器、乐舞等多方面内容,对十二律、八十四调等乐律理论有详细阐述,为研究唐代宫廷音乐制度和乐律体系提供关键资料。《教坊记》由崔令钦撰写,记载唐代教坊的制度、轶闻及众多曲调来源等。书中详细记录了教坊内的歌舞、音乐活动,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宫廷音乐的组织管理与艺术风貌,诸多曲调名更是研究唐代音乐文化的宝贵线索。《羯鼓录》为南卓所著,专注于羯鼓这一乐器,介绍其起源、制作、演奏技巧以及与羯鼓相关的宫廷轶事。羯鼓在唐代音乐中地位特殊,此书对研究唐代乐器发展及音乐风格演变意义重大。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展现唐代音乐的理论成就与实践状况,对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发展脉络意义非凡。
2.简述王光祈音乐学研究
王光祈是中国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他在音乐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贡献卓越。一方面,他致力于将西方音乐理论系统引入中国,撰写《音乐入门》《西洋音乐史》等著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国内大众介绍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理论知识,使国人得以了解西方音乐体系,为中国音乐界打开新视野。另一方面,王光祈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与整理,运用西方音乐学方法分析中国古代乐律,如《中国音乐史》,梳理中国音乐历史发展,探寻民族音乐的独特规律与价值,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奠定现代学术基础。同时,他积极推动比较音乐学研究,通过对中西方音乐的比较分析,探索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位置与发展方向,如《东西乐制之研究》。王光祈的音乐学研究,对中国音乐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为后世音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借鉴。
3.简述19世纪法国歌剧类型及代表人物
19 世纪法国歌剧呈现出多种类型,各具特色。大歌剧是其中重要类型,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常以历史故事为题材,注重合唱、芭蕾等元素的运用。代表人物有梅耶贝尔,其作品《法国清教徒》,以复杂的剧情、宏大的场面和华丽的音乐,展现大歌剧的风格特点,对法国大歌剧发展影响深远。抒情歌剧则强调情感表达,旋律优美动人,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古诺是抒情歌剧代表,他的《浮士德》,以歌德的同名作品为蓝本,音乐细腻抒情,其中《珠宝之歌》等唱段广为流传,将抒情歌剧推向新高度。轻歌剧风格轻松幽默,剧情诙谐,音乐节奏明快,贴近大众生活。奥芬巴赫是轻歌剧的杰出代表,《地狱中的奥菲欧》是其经典之作,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动听旋律,深受观众喜爱。这些不同类型的歌剧及代表人物,共同推动了 19 世纪法国歌剧的繁荣发展,使其在世界歌剧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
4.简述亨德尔音乐创作成就
亨德尔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巨匠,创作成就非凡。在歌剧领域,他创作约 40 部歌剧,以意大利正歌剧为基础,注重人物情感刻画,咏叹调优美且富有表现力。如《朱利奥・凯撒在埃及》,通过精彩音乐展现人物复杂情感与戏剧冲突,推动了歌剧艺术发展。清唱剧方面,他的作品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却不拘泥于宗教仪式,像《弥赛亚》,以宏大合唱、抒情独唱与精彩管弦乐伴奏,营造庄严肃穆又充满情感力量的氛围,其中《哈利路亚》合唱震撼人心,成为经典。在管弦乐创作上,《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等作品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强烈节日氛围与世俗气息。《水上音乐》以欢快旋律和丰富配器,展现灵动活泼风格。亨德尔的音乐融合意大利、德国、英国等不同风格特点,既具巴洛克音乐华丽严谨,又充满情感表达与创新,对后世音乐发展影响深远,为西方音乐宝库留下璀璨财富。
论述题
1.论述新法密律对于乐律学发展的音乐价值(或者:论新法密率及其在音乐乐律学发展史上的价值)
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是中国明代著名乐律学家朱载堉在其著作《律学新说》和《乐律全书》中提出的音乐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在当时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古代音乐的十二律旋宫问题,也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朱载堉,明代乐律学家、算学家,出生于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因父亲无罪入狱,朱载堉深感不公,遂筑土室于宫外,潜心研究学术。父亲复爵后,他依然专注于学问,终其一生致力于乐律学的研究。在《律学新说》中,朱载堉首次提出了新法密律,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朱载堉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音乐领域,还包括舞蹈、历法等多个方面,他的《乐律全书》是一部集乐、舞、律、历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对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法密律的理论基础
新法密律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学方法将一个纯八度的振动体长度均匀地分成十二个等比级数,使得每个音的频率为前一个音的12√2倍。这一理论的提出,解决了中国古代音乐中十二律旋宫问题的所有矛盾,特别是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在传统的五度相生律中,十二律之间的音程并不均匀,导致在不同调式之间转换时存在音高差异,这极大地限制了音乐的表现力和灵活性。新法密律通过等比数列的方式,使十二律之间的音程达到了严格的均匀性,从而实现了十二律的自由旋宫,为音乐创作和演奏提供了更为科学和灵活的理论支持。
音乐实践中的应用
新法密律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在实际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首先,在乐器制造方面,新法密律为琴、瑟、笛等传统乐器的定弦和调音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得这些乐器在不同调式之间的转换更加顺畅。其次,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可以更加自由地运用不同的调式和音阶,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例如,明清时期的许多宫廷音乐作品和民间音乐作品都采用了新法密律的理论,使得音乐作品在音高和调式上更加和谐统一。此外,新法密律还对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音乐理论家在17世纪末期也独立提出了类似的十二平均律理论,这表明新法密律具有普遍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新法密律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成果,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乐律学的十二律旋宫问题,还为音乐创作和演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朱载堉的这一创举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为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音乐中,十二平均律依然是主流的调律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乐器和音乐作品中。因此,新法密律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音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价值和科学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2.论述肖邦的音乐创作成就
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杰出的作曲家和钢琴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肖邦出生于波兰中部的一个小镇,自幼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便在私人音乐会上演奏并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16岁时,他进入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毕业后前往巴黎继续音乐生涯。在巴黎,肖邦结识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如李斯特、柏辽兹等,逐渐成为欧洲音乐界的焦点。尽管身在异国,肖邦始终心系祖国,他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对波兰的深情和对民族精神的表达。
肖邦的主要作品及特点
肖邦的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涵盖了钢琴独奏、室内乐、管弦乐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及其特点:
·夜曲:肖邦共创作了21首夜曲,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著称。例如,《bE大调夜曲》(Op. 9 No. 2)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旋律温柔而富有诗意,展现了肖邦对夜晚的浪漫想象。
·练习曲:肖邦的27首练习曲不仅具有极高的技术要求,还富有艺术性和情感表达。《C小调练习曲》(Op. 10 No. 12,又称《革命练习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而闻名。
·前奏曲:肖邦的24首前奏曲各具特色,如《bD大调前奏曲》(Op. 28 No. 15,又称《雨滴前奏曲》),通过持续的雨滴声效营造出宁静而忧郁的氛围。
·玛祖卡舞曲:肖邦共创作了58首玛祖卡舞曲,这些作品融合了波兰民间音乐的元素,展现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例如,《A大调玛祖卡》(Op. 17 No. 4)旋律欢快,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波兰民族特色。
·波兰舞曲:肖邦的19首波兰舞曲气势磅礴,充满英雄主义色彩。《A大调波兰舞曲》(Op. 40 No. 1)以其庄严的旋律和坚定的节奏,表达了对波兰民族精神的赞美。
·叙事曲:肖邦的4首叙事曲形式宏大,内容深刻。《g小调叙事曲》(Op. 23)以其史诗般的结构和丰富的和声,展现了肖邦对叙事音乐的独到见解。
肖邦的音乐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钢琴演奏技巧:肖邦的钢琴作品极大地丰富了钢琴演奏技巧,尤其是在手指灵活性、踏板运用和音色控制等方面。他的练习曲成为钢琴演奏者必修的经典教材。
·音乐风格:肖邦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将波兰民间音乐传统与欧洲古典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充满诗意和浪漫气息的音乐风格。他的作品对后来的民族乐派和浪漫主义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音乐形式:肖邦在夜曲、练习曲、前奏曲、波兰舞曲等体裁上进行了创新,拓宽了这些体裁的表现力。他的前奏曲和练习曲不仅具有技术训练的价值,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内容。
·情感表达:肖邦的音乐作品情感丰富,深邃而真挚。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反映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对后世作曲家的情感表达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肖邦的音乐创作成就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更在于他对钢琴演奏技巧、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创新。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实至名归。肖邦的音乐将继续激励和感动一代又一代的音乐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