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试题
一、结论开放
1.(2024·重庆·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厦门岛位于厦门市中心城区,用地紧张。观音山沙滩位于该岛的东部。为了防止海岸线后退,保护沿岸红土台地,当地修建了人工堤岸。后来发现,修建人工堤岸后,沙滩逐渐演变为砾石滩。2006~2007年,当地对沙滩进行了修复,砾石滩重新变为长约1.5千米的优质沙滩,休闲娱乐的“黄金海岸”。下图为观音山沙滩部分人工堤岸示意图。
(3)沙滩修复后,有人建议在红土台地上规划建设商务区。你是否赞同该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出两条理由。
二、条件开放
2.(2023·广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18千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2022·福建·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左图)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右图)中,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
(3)推测该岛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对你的推测给予合理解释。
三、过程开放
4.(2021·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一粗一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下面两图分别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和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5.(2023·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上、中游蒸发的水汽会随大气环流输送,并在沿途形成降水。径流深度是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深度变化影响显著。
材料二图1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略图。图2为黄河中游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1 图2
(3)有专家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引水有利于黄河中上游流域的种植业发展。你是否赞同?试从水循环角度,说明你的理由。
四、方法开放
6.(2023·北京·高考真题)某校中学生赴蛇鱼川流域进行野外研学。左图为该流域示意图,右图为某同学撰写的考察报告。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寻访中华蜜蜂谷
(3)在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从保护水质的角度列举该地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1.【答案】(3)赞同:经济发达,有商务需求;商务区经济效益高;黄金海岸,环境优美,满足建商务区的环境要求(或环境吸引力强)。
或不赞同:易造成生态破坏或环境问题(答污染不给分);导致土地更加紧张/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资金不足。
【分析】(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赞同的理由可从有利区位条件和带来的有利影响方面分析。商务区是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密集区,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该地环境优美,适合建设环境要求高的商务区;建设商务区可以满足当地的商务需求,同时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等。不赞同的理由可从不利区位条件和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分析。商务区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环境,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里开展各种商务活动,建设商务区资金投入大,当地资金有限;厦门岛用地紧张,建设商务区会加剧土地资源紧张;红土台地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建设商务区会破坏当地的自然植被和土壤结构,影响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破坏。
2.【答案】(2)认同:现代对马暖流影响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距今约8千年,这些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开始同步增强,反映对马暖流自此开始全面影响这些海域,表明现代对马暖流基本形成。
不认同:距今约8千年,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开始同步增强,仅暗示此时对马暖流势力增强;由于影响洋流的因素复杂,因此这一现象不足以支持现代对马暖流即形成于此时。
【详解】(2)若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原因可结合材料信息“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且对马暖流的入侵会提高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可以认为对马暖流自此开始对这些海域进行全面影响,由此可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千年。
若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千年,根据材料“距今约8千年,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开始同步增强”,可知此时对马流暖流势力增强,但由于影响洋流的因素复杂,该处深受季风影响,季风转换、海水温度的四季差异等均可能对洋流造成影响,因此这一现象不足以支持现代对马暖流即形成于此时。
3.【答案】(3)先上升后下降。
选“地壳运动”: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
选“气候变化”: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
【详解】(3)结合材料和读右图,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中,最上层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往下出现含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又根据材料,珊瑚藻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可知,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是处于海洋环境的,推测海平面先上升;再到现阶段地层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推测海平面后下降。综上所述,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推测理由为: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砂岩形成时期,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形成良好的沉积环境;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且甲、乙两地砂岩层、珊瑚藻化石层出现侵蚀差异,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沉积结束,侵蚀开始。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推测理由为: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砂岩形成时期,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两极冰川补给增多,海平面下降。
4.【答案】(3)赞同。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不赞同。长江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淤进,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近。
【详解】(3)本试题为开放性试题,因此必须先明确的表明观点,不要模棱两可,然后针对表明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如果选赞同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则应从关洲岛本身向北移动、南岸向南移动和北岸向南移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使得关洲岛相对向北移动;材料信息表明,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三峡等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使得关洲岛与北岸相隔变近,使得关洲岛相对北移;上游水库蓄水拦沙,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使得关洲岛相对北移。 如果选不赞同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则应从关洲岛本身不移动或向南移动、南岸不移动、北岸不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材料信息表明,关洲河段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南岸向南移动缓慢,关洲岛南岸为凸岸沉积明显,不断淤进,使得关洲岛与南岸距离变近,则关洲岛相对南移;人们为了保护南岸,可能建设有大量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使得南岸很难向南移动,使得关洲岛相对北移不明显;上游水库蓄水拦沙,有可能使得该河段侵蚀和沉积处于平衡状况,使得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不会向北移动;图中显示,关洲岛北岸为凹岸,有可能不断被侵蚀,向南移动,关洲岛距离长江北岸可能变远,使得关洲岛不会向北移动甚至相对向南移动。
5.【答案】(3)赞同。理由:黄河上游径流量得以补充;沿黄灌区引水量增加,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耕作区范围扩大;中上游流域蒸发量增加,更好满足种植业用水需求。
不赞同。理由:径流增多,水土流失加剧;下渗增多,地下水位升高,易产生土壤盐碱化;沿途蒸发量增加,暴雨、洪水频率增加。
【详解】(3)“南水北调”西线调水,主要补给黄河上游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虽然土地深厚肥沃,但因水源不足,种植业受到严重限制。许多地区主要靠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地表引水显然可以发展流域的灌溉农业。但因受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制约,人为引水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本题设计成开放性设问。若回答赞同,则理由主要有:黄河上游得到地表径流的补充;黄河沿途灌区引水量增加,地表水下渗增多,土地水分增加,灌区范围扩大;流域上、中游蒸散发水汽量增多;参与流域内循环的降水增加等,有利于种植业灌溉发展。若回答不赞,则理由是:地表径流增多,沿岸土壤侵蚀加强,水土流失增大;上游来水增多,凌汛危害增大;下渗增多,地下水位升高,盐碱化加剧;沿途灌区增多,地表蒸发量增大,受再降水叠加,局部地区会降水集中度会增大,易发暴雨等灾害,不利于种植业发展。
6.(3)甲地:保护植被,保持水土,减少河流含沙量;恢复生态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乙地:控制污染企业布局;严禁施用农药、化肥,防止污染水源;生活污水净化处理。
【详解】(3)甲地:位于山区,应当保护植被,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减少河流含沙量;加大宣传力度,恢复生态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障下游水体水质。
乙地:位于平原地区,要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布局,防止水体污染;下游平原河谷农业发达,要严禁施用农药、化肥,杜绝污染水源;居民生活点较多,生活污水要净化处理。
来源:邯郸一中地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