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痛点。对我来说,痛点之一,就是考证。这个“痛”源自考大专文凭。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大学首次推出高中生不用考,直接进电大夜校读大专的“宽进严出”政策,作为高中生的我便报名参加。
记得电大夜校开学第一课,老师说全班18个同学,能毕业的估计在9名之间。虽然大家都知道,当时成人学习电大文凭是最难考的,但没有上过青天,又怎知道难于上青天呢?
第一次考试,老师给我们的复习范围,是包括一本书的前言和后语。老师很实诚,说题目是全国电大出的,地方上押不准,只有全面复习。这次课后,就有4位同学“失踪”了,就此再也没有见过他们。而我呢,虽然每天背书背到头昏脑涨,痛不欲生,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些我至少能够理解和应对。
最难的事,出现在“考证”第三年。那年,我已进入报社工作,达到领取初级职称的工龄,但独缺大专学历。而令我卡壳的是,前两年考试一帆风顺的我,遇到了新增的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课是新兴学科,电大让我们文科生也要拿这门课的文凭。可是,我如果有这能力,我干吗选文科呢?记得计算机考卷分为四大类,分别为“Windows”30分,“WPS”20分,“Foxbase”30分,还有就是填充简答20分。由于“Foxbase”考的是数学思维,数学题做错了,老师还能酌情给分,计算机上机操作,哪怕错一个标点符号,也不可能通过。我自忖此生已无缘“Foxbase”,遂决定放弃,从70分起考。而为了拿下考卷上打字的20分满分,不识汉语拼音的我只能学习五笔字型打字法。那段时间,我天天在单位没日没夜地学习电脑打字,并过渡到用电脑写文章。
记得第一次计算机考试,我交卷后,当场批分,冷冰冰地吐出59分,连监考老师都大叫可惜,当场约定补考时间。第二次考罢,只有56分,又约了再次补考时间。当我第三次走进考场,此时,同班的8位同学已经拿到了大专毕业文凭,其他的同学则早已放弃,真是一语成谶。当第三次计算机考试我交卷后,这一次监考老师先叫起来:60分!连连说幸运后,老师告诉我,这次考不出,下次就要升级新题型了。走出考场,三年寒窗苦读浮现眼前,甜酸苦辣咸交集心头,我发下狠誓:从此不再踏入考场。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赵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