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淳安县浪川乡中心小学,这所饱经岁月洗礼,拥有百年历史的农村小学,在国家课改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展现出无畏的探索精神,用扎实行动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浪潮。
学校立足乡土,在破旧立新中找准方向,将目光聚焦于课堂模式的革新。从目标、内容、路径、策略,再到工具的运用,以及空间与时间的合理规划这六个维度着手,全力打造别具一格的“勤雅长课”。在“勤雅长课”的构建过程中,教师结合乡土特色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通过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如今,凭借“勤雅长课”,淳安县浪川乡中心小学为乡村小学教育改革注入新活力,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唤醒了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教育发展之路,为更多乡村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一、锚定育人新目标,搭建课改“方向标”
办学理念,是指引学校发展的灵魂,引领着教育的方向。浪川乡中心小学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承“勤以为学,雅以立身”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深深扎根于乡村的土壤,汲取着乡土文化的养分,是对乡村教育使命的深刻理解与担当。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基于这一办学理念,学校将培育“勤养雅习,勤学雅识,勤行雅健,勤修雅艺,勤劳雅行”的勤雅学子,作为矢志不渝的育人目标。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班会、日常教学等多种途径,将这一目标融入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将办学理念深度融入课改的目标设定中,精心打造“勤雅长课”。在“勤雅长课”的目标架构下,浪川乡中心小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为己任。在农村,生活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比如,在科学课上,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农田,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土壤、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这一目标与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学校打破传统教育中教室的局限,让广阔的农村天地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们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中,如参与村庄的环境整治,为孤寡老人提供帮助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明白了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价值和使命。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比如,有学生针对农村灌溉用水浪费的问题,发明了简易的节水灌溉装置。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浪川乡中心小学通过“勤雅长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成长,为乡村孩子点亮了未来的希望之光。
二、整合多元新内容,构筑课改“资源库”
(一)课程融合,让知识“活”起来
为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统一与融合,浪川乡中心小学以地域特色和实际情境为突破口,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优化与改造。学校精心构建了极具特色的“蚕·桑·人”课程体系,将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巧妙地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以乡村常见的农田灌溉难题为鲜活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生们积极思考,小组讨论热烈,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水流原理,结合数学知识设计灌溉线路和计算用水量,最终设计出合理的灌溉方案。在学习植物生长原理时,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植物种植和社区绿化实践。学生们亲自翻土、播种、浇水,观察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全过程。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植物生长的知识,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乡土资源,让课堂“丰”起来
浪川乡中心小学深知乡土资源是乡村教育的宝贵财富,因此,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其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美术课上,教师会带领学生前往新桥村的百亩荷塘,进行现场观察和绘画。学生们欣赏着荷叶的翠绿、荷花的娇艳,感受着微风拂过荷塘的美妙,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荷塘美景。之后,教师还会指导学生制作莲蓬工艺品,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莲蓬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也为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开辟实践新路径,打造课改“高速路”
(一)“周五创想跨科营”,保障时间维度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裕且连贯的学习时间,让跨学科学习真正落地生根,浪川乡中心小学将每周五下午精心设定为“周五创想跨科营”。这一长课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科学划分为三个时段。
前20分钟,由主课老师紧扣教学大纲,巧妙运用乡村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知识的讲授。比如,在数学课上,老师以村里农田面积测量、农作物产量计算等实例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相应的学习任务,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
中间50分钟,是学生们大展身手的动手实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主科和辅科老师组成教学团队,深入到学生中间,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支持。假如学习主题是“乡村生态环境调查”,语文老师会指导学生撰写调查计划与报告,数学老师协助学生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科学老师则帮助学生识别动植物种类,解答生态环境相关问题。
最后20分钟,学生们围坐在一起,积极分享展示实践成果与学习心得。有的学生通过手抄报展示调查结果,有的学生以演讲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发现,还有的学生通过小品表演提出改善乡村环境的建议。通过交流,学生们相互启发,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AB教室”模式,拓展空间维度
在空间保障方面,学校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推出了“AB教室”模式。A教室作为传统的基础知识学习场所,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教师开展理论教学提供了便利。B教室则定位为实践操作专用教室,教室内工具一应俱全,满足了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的需求。此外,学校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开展户外教学活动。老师会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到河边探究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到山林里识别各种植物和动物。在户外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习和探索。
四、创新教学新策略,激活课改“动力源”
(一)多元学习方式,激发学习活力
浪川乡中心小学积极引入项目化学习、大单元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等先进学习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在项目化学习的课堂上,教师以乡村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为指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校园环境改善项目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各成员分工协作。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检测土壤和水质,运用数学知识规划预算、统计数据,运用美术知识设计校园景观。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在大单元学习方面,教师充分结合农村小学的教学实际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将零散的知识整合为大单元。例如,在“乡村农作物种植”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围绕农作物的种植,将科学课上的植物生长知识、数学课中的测量和统计知识以及劳动课上的种植技巧串联起来,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跨学科学习更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探寻家乡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中,语文老师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诗词歌赋;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绘制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风情画;音乐老师则教学生学唱地方戏曲和民歌。通过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二)集体备课,凝聚教师智慧
为了切实保障“勤雅长课”的教学质量,浪川乡中心小学将集体备课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每周固定时间,教师们齐聚一堂,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深入研讨。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独特见解。有的教师分享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其他教师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详细、可操作的教案。
同时,教师们还积极分享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年轻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教学技巧和班级管理经验,老教师则从年轻教师那里获取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方法,形成了良好的互帮互学氛围。
通过集体备课,浪川乡中心小学凝聚了教师的智慧,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水平,为“勤雅长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引入实用新工具,打造课改“工具箱”
(一)隐形工具箱,助力学习全过程
考虑到农村学生在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特点,浪川乡中心小学精心打造了隐形工具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在学习的驱动阶段,学生借助核心驱动问题设计卡,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例如,在开展“乡村水资源保护”项目时,学生通过填写设计卡,深入思考诸如“当前乡村水资源存在哪些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水资源”等问题,从而迅速聚焦学习方向。
进入求学阶段,思考—自配对—分享工具和红绿灯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思考—自配对—分享工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然后与同伴交流配对,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想法。而红绿灯工具则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评估,绿色表示已经掌握,黄色表示需要进一步学习,红色表示存在困难。学生依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策略,实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创生阶段,思维地图工具成为学生的得力助手。以“设计乡村特色农产品包装”项目为例,学生运用思维地图工具,梳理设计思路,从农产品的特点、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到包装的材质、颜色、图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进而激发创新思维,开展实践活动。
在服务阶段,必做事项清单帮助学生有条不紊地完成服务任务。学生对照清单,逐一落实,确保服务活动顺利进行,培养了责任感和执行力。
(二)信息技术工具,赋能教学新形态
尽管地处农村,浪川乡中心小学依然积极拥抱信息技术,为教学赋能。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建设“未来教室”,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智能实验仪器,为数字化教学、项目式学习与实践创新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持。
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微视频。这些微视频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科学课上,教师制作关于植物生长过程的微视频,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弥补了因季节和场地限制导致的教学不足。
此外,学校还开展线上教学活动。遇到恶劣天气无法正常到校时,教师通过在线教学平台,为学生授课、布置作业、解答疑问,确保教学活动的连续性。线上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依据。
六、拓展时空新维度,营造课改“新生态”
(一)打破传统时空,构建一体化学习闭环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束缚了乡村学生的学习视野与发展潜力。浪川乡中心小学的“勤雅长课”勇敢地打破了这些禁锢,对学习生态进行了重塑。
在新授课阶段,教师依托农村丰富的生活素材,让知识变得鲜活易懂。比如,在数学课堂上,以农田土地面积的测量、农作物产量的计算等作为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扎实掌握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拓展课则成为锻炼学生学习策略与归纳能力的重要阵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对乡村传统手工艺制作流程进行探究。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主动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并归纳总结经验,逐步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而社会大课堂更是为学生知识的创新应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学校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到乡村生态保护、农产品推广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创新与拓展,真正构建起“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一体化学习闭环。
(三)家校社协同,拓展学习新空间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束缚了乡村学生的学习视野与发展潜力。浪川乡中心小学的“勤雅长课”勇敢地打破了这些禁锢,对学习生态进行了重塑。
在新授课阶段,教师依托农村丰富的生活素材,让知识变得鲜活易懂。比如,在数学课堂上,以农田土地面积的测量、农作物产量的计算等作为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扎实掌握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拓展课则成为锻炼学生学习策略与归纳能力的重要阵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对乡村传统手工艺制作流程进行探究。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主动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并归纳总结经验,逐步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而社会大课堂更是为学生知识的创新应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学校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到乡村生态保护、农产品推广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创新与拓展,真正构建起“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一体化学习闭环。
通过“勤雅长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课堂参与度提高了20%。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培养,在校园环境改善项目中,学生能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出可行方案并实施;在科技创作、文化创意等活动中,学生作品数量增长了30%,质量明显提升。教师在课改中不断成长,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了更新。在县级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王欢老师荣获一等奖;学校在科研方面成果丰硕,过去一年共立项12项县级课题,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市、县获奖众多。2024年6月,学校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的浙江省第三届项目化大会上,做了题为《从课堂到生活:项目化学习在乡村小学的应用》的主旨分享,将学校的课改经验推向更广阔的平台。学校的课改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天津教育》上发表,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教育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浪川乡中心小学在课改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改革,持续聚焦问题解决,不断完善“勤雅长课”模式与教育教学体系。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学校将定制个性化培训计划,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在教学资源整合方面,学校将建立校内资源共享平台,拓展校外合作深度与广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适配性。在家校共育方面,学校将提升家长教育认知,完善家校沟通协作平台,形成教育合力。在评价体系优化方面,学校将细化评价指标与标准,简化评价流程与工具,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淳安县浪川乡中心小学将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扎实的行动,继续在乡村小学教育改革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学生,为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贡献乡村学校的智慧与力量,书写乡村小学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