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学名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热点议题。与此同时,以助力中小学名师凝练教学主张为抓手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好的名师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之好,在于扎根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孕育教学主张的原生摇篮。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论及“本色语文”教学主张时谈道:“没有20年的经验沉淀,不要跟我谈教学主张。”显然,好的教学主张绝非对他人的机械模仿,亦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历经岁月的磨砺与雕琢,经过持续不断对教学经验进行精心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使其在实践的沃土里萌发出茁壮的生机与活力。名师扎根实践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为教学主张注入独特个性基因、塑造鲜明辨识度的过程。这种基于个体实践经验孕育而生的教学主张,天然携带着强烈的实践性特质。
扎根实践,对于教师而言宛如一场砥砺前行的修行。它能让教师在充满变数与挑战的教学情境中摸爬滚打,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敏锐洞察学生的独特个性,在对教学内容的反复钻研中精准把握知识的精髓,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尝试运用中积累丰富而灵动的实践智慧。如此一来,这些源于实践的真切体悟与深刻理解,便构成了构建与升华教学主张最为坚实、鲜活、珍贵的原始素材,成为教学理论大厦不可或缺的基石,有效规避了教学理论构建过程中易出现的空洞无物与不切实际的弊病。
教学主张之好,在于锚定教学规律
名师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引领者与标杆,关键在于他们拥有一种非凡的能力——将教学规律内化于心,使其成为自身教学理念的灵魂内核,继而外化于日常教学行为之中。对于名师而言,教学规律绝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他们深度体悟教学真谛、敏锐洞察教学本质、高度凝练教学思想的具象认知。因此,好的教学主张一定是锚定教学规律,自然而然地成为顺应教学内在规律的智慧结晶,闪耀着理性与实践交织的光芒。
教学规律犹如教师构建教学主张的“北斗导航”,在雕琢教学主张的征程中引领名师在广袤无垠的教学海洋中破浪前行,使教学主张的构建始终与教育本真紧密相依、同频共振。以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为例,其创设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法”,深刻彰显了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进程中主体地位的高度尊重,严格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生动地诠释了教学主张与教育规律的完美契合。
教学主张之好,在于迭代反思层次
名师若要提炼出独具匠心且极具价值的教学主张,仅凭岁月沉淀下的教育经验以及前沿教学理念的支撑是不够的,还需要融入深刻且不断迭代升级的反思过程,方能使其教学主张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名师通过开展系统且深入的自我反思活动,犹如手握一面精准的镜子,能够清晰地映照出教学主张在表述维度上存在的细微瑕疵与不足,从而有指向性地调整表述,达成教学主张的持续优化与提升。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在《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一书中论及自身的教学主张时,真挚地分享道:“我非常习惯于思考。在去学校的路上,在清晨的操场边,或是在下课时面对那些可爱的孩子的时候,我都会不断思考。我也有勇气去否定自己,还常常为自己忽然产生的灵感而兴奋不已。”正是凭借着对教学主张提炼过程中这种持之以恒、不断深化的反思精神,李吉林所创立的“情境教育”教学主张如同一座巍峨的教育丰碑,为后来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无数教师在探索教学主张的征程中重视反思的力量。
教学主张之好,在于彰显学科特色
学科特色是教学主张的灵魂。一方面,当名师成功提炼出充盈着鲜明学科特色的教学主张,就如同为其主张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标识。这不仅能使其在众多教学理念中脱颖而出,极大地提升教学主张的辨识度,塑造出独属于该学科的文化风貌,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韵味,还能在学科领域内竖起一面旗帜,发挥强大的示范标杆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主张中融入所授学科的精神内核与独特价值,是挖掘学科教育潜力的关键之举。做到这一点,有助于将学科中蕴含的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潜在力量充分释放出来。
以一些典型的教学主张为例,如“3E英语”“文化语文”“智慧数学”“优雅物理”等,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彰显了学科的价值追求。这些富有学科特色的教学主张能够精确契合学科知识体系,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引领学生在特定学科的广阔天地尽情遨游,培育学生深厚的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让教学主张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
总之,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之下,教学主张正逐步成为撬动中小学名师持续成长、突破自我的新动能,是名师由优秀迈向卓越的法宝。然而,教学主张的提炼过程绝非易事。面对挑战,名师群体应从实践经验入手,锚定教育规律,历经迭代反思,融入学科特色,集中向提炼出高品质的教学主张发力。呼吁越来越多的名师勇敢地投身于这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探索之旅,为教育强国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均系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7版
作者:朱宇欣 赵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