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个月时间,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到了。每年这个时候,家长面对林林总总的数据、各种各样的信息,心里都非常着急。
填报高考志愿,确实是对家长见识、阅历、能力的一次大检验。
家长们或者购买专业志愿填报数据卡,或者到处打听哪里有好的报考机构。
其实,杰出的国学大师、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早在100多年前,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梁启超说:“教育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养定其根本智慧,保护好其自由意志,最终要让其拥有自己的人格和人生观,做个不惑、不惧、不忧,顶天立地的人。”
《论语》有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的这句话,与梁启超先生的思想不谋而合。
做一个“不惑”之人
宋代的朱熹18岁时,考中进士,但是,他并没有急于追求仕途上的成功,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儒学的研究中。
22岁时,朱熹辞去了泉州同安县主簿一职,专注进行学术研究。
朱熹的这一举动,大家都表示非常惊讶。
不仅如此,他坚持自己的道德信仰,对南宋朝廷的各种诱惑表示坚决拒绝。
朱熹的一生,仕途不顺,却始终坚持道德的信仰;朱熹的一生,一直在追求学术真理的路上。
正是这样,朱熹在学术上有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崇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知者不惑”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
梁启超的9个子女,个个成才,可谓“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先生从不溺爱子女,从小要求孩子们艰苦朴素,守住寒士家风门风,坚决抵制享乐主义的诱惑。
子女长大后,梁启超先生从来不强迫他们学所谓的“热门专业”,他认为孩子的兴趣最重要。
因此,他的9个孩子成为了文学、经济、考古、建筑等各个领域的精英,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做个“不忧”之人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反对用强制的暴力手段为人处事、治理国家。在他的理想中,一个社会是无为而治的。
颜回与世无争,虽然生活贫困,但是阻挡不住他对学问的追求,成为儒家安贫乐道的典范。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的学生多达三千人,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
如此多的弟子和贤士,能让孔老先生用倒装句来赞叹,可见颜回是多么优秀!
颜回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贫困中坚守。他同孔子一样有着积极入世的心,同时又表现出无为的思想。
颜回在继承孔子儒家思想的同时,又将其发扬光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仁者不忧的意思是:“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
一个人如果完全注重于自己内在的愉悦与满足,那么,对外还有多少祈求呢?
梁启超先生自然懂得:没有圆满的宇宙和人生,每个孩子无论报考什么专业,都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
做个“不惧”之人
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的一生,是充满挫折与失败的一生。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在夫椒之战中一败涂地。无奈,向吴国求和,并入吴国为臣。
在吴国,勾践忍受了各种耻辱和磨难。勾践夫妇住在大坟旁边的一间石屋里,甚至给吴王夫差喂马。
但是,勾践并没有屈服,每天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寻求复仇的机会。
终于,勾践励精图治、成功复仇,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越王勾践以“不惧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精神闻名天下,他“不惧”的精神,激励着面对失败和屈辱的人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勇者不惧的意思是:“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梁启超先生十分关注孩子们的教育问题,鼓励子女们在逆境中磨练品德。
他认为:子女们是否能成才,关键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这,才是战胜人生一切挫折的武器,才能真正做到不惧。
也就是说,只有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力和勇气,才能不为劣等的欲望所牵制。
▽
若想成为“不惑、不忧、不惧”的人,需要人们在知识、人生观和意志力等方面不断提升。
如果大家都能像梁启超一样,理解了教育的真谛,明白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成为“不惑、不惧、不忧,顶天立地的人”,自然能坦然面对高考填报志愿。
最后,高考在即,预祝所有的考生不与人争辉,只与己争锋,飞得更高、更远,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