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严杏:广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小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珠海高层次人才,连续五届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全学科导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小学教学设计》等教育杂志封面人物。参与国标本教材的编写,主编《小豆豆成长日记》《睁开诗的眼睛》等读写系列丛书,个人专著有《严杏讲语文》《自言,自语》《自由与规则》等。
外伶仃岛的浪尖染上琥珀色时,夕阳正把最后一道金芒揉进沙滩。严杏望着霞光笼罩下的亲子帐篷——帐篷外,孩子们蹲在退潮的礁石旁,用画笔追着浪花勾勒太阳的轮廓;帐篷里,父母与孩子头碰头翻着书,海风掀起书页的沙沙声混着浪花拍打声,恰如她多年来深耕亲子阅读教育的回响……这场由她的成果团队组织的“小豆豆亲子帐篷读书会(第二十五期)”,把自然当作教室,让贝壳串起文字的波浪,而她始终站在光影交错处,见证着故事如何在海风与亲情中,长成孩子们眼中最亮的星……
缘起:母亲的录音机与童年的诗
2022年,严杏获得了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的项目是《基于立人视角下的诵读实践研究》,人格教育是他们家族的家风,而这颗诵读的种子就是在她的童年时种下的。
九岁那年,妈妈把单位的一台录音机借到家里,让严杏录了一段课文朗诵。没想到听过录音到后的家人们都夸读得好,母亲断定她有朗读天分,还说诵读就是她的特长。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诵读已经成为了严杏的个人名片和教学风格。
2004年,严杏通过人才引进,成为珠海市香洲区景园小学一名语文教师,正式开启了她诵读语文的教育旅程。
面对传统课堂的刻板模式,她一度迷茫。直到一次省级公开课上,她尝试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丰碑》中军需处长的牺牲精神。当一个孩子突然喊出“军需处长真傻”时,严杏没有立刻评价这个孩子的发言,而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没有讲述出来却蕴含其中的深层含义。她在诵读“当将军得知这位冻死的战士居然就是军需处长”这段时,采取了留白的方式,在“将军愣住了”一句后设置了一段长长的停顿,使整个课堂一片肃静。而这段诵读,让学生情感波澜起伏,心灵在悲伤、感动、敬佩中升华。课后,那个质疑的孩子主动举手:“老师,我现在觉得他是真英雄。”这个瞬间让她坚定了方向:诵读不应只是技巧训练,更是生命教育的载体。
后来,在她的师父杨再隋教授的指引下,她坚定了“诵读教学”的研究方向。经过多年的探索,“诵读教学”早已是严杏和她的成果团队的一张名片。严杏主张,诵读教学应以“激励”为支点,让学生敢读;以“动情”为基点,让学生想读;以“生趣”为原点,让学生乐读;以“得法”为重点,让学生会读。意境是诵读的前奏,回环是旋律,情感是灵魂,音乐是诵读的升华。
破茧:从诵读爱好者到教学革新者
在30余年的教学实践中,严杏在小学语文教学教研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她一直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被亲切地称为“杏子老师”。
为了让语文诵读更贴近自然,她曾把教室变成“青青杏园”,在严杏的描述里,春天,教室里到处可见绿意盎然的植物,孩子们读春天的绘本,诵春天的诗;夏天,教室被布置成蓝色的海洋;秋天,教室墙壁上绘制的大树泛了黄,纱帘都“长”出了枫叶……走进严杏老师所带的班级教室,就像是走进了孩子们的梦想屋,到处都是稚嫩而又充满童趣的作品。
“美育源于自然天性。我渴望孩子身上能有山水之间的灵性,能在洋溢着爱、美和自由的班级氛围中成长。”严杏说,“‘青青杏园’的打造,让最美教室的建设由感官和直觉走向课程文化。”
“培养想象能力,重在诵读。在诵读中想象词语描绘的画面,体会词语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严杏说。于是由她主持编写的诵读教材《睁开诗的眼睛》应运而生,它以全新的审美角度,让诗歌教学走向多元化,告诉孩子们美好的生活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还要用心灵去感受,在琅琅的诵读声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严杏提出把诵读教学运用到学生的习作教学中,通过诵读作文,形成示范——模仿——创作的基本学习路径,减轻教师习作教学技法的过多讲解,引导学生整体学习,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习得隐秘的语言规则,构建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形成完善的习作作品。
诵读作文,就是让学生通过诵读范本积累素材,习得写法,产生无限的遐想,唤醒生活经验和表达愿望,模仿范本进行写作,并充当自己作品的第一读者,在诵读中受到感染和内化,实现“得心应口”和“得心应手”相统一、“立言”与“立人”相融合。
立人:构建“读思写一体”的教育理想国
2010年,严杏名师工作室成立,成为她实践教育理想的“试验田”。她提出“诵读立人”理念,构建起涵盖蒙学诵读、诗文微课、成长日记的完整体系。其中,《小豆豆成长日记》课程最具代表性——学生们通过写日记记录生活点滴,在“读思写”一体化中实现人格成长。
严杏认为,日记不仅是写作练习,更是孩子观察世界、反思自我的镜子。她翻开一本日记,里面记录着学生邓博为在台风“天鸽”过后模仿《见与不见》创作的诗歌:“你把高大的树木连根拔起/可曾看见/片片凋零的落叶/是它们的泪滴……”这样的文字让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都感到惊叹。
有个学生曾在日记中写道:“杏子老师带我们读音乐、读电影、读大自然,原来学习可以这么有趣!”这种“泛在阅读”理念,让学生的学习从课本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严杏积极践行着“兴发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学生内在的生长力,激发他们内心的爱。
领航:从“国家级成果奖”到团队多元发展
作为广东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严杏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教育图景。她带领团队开发“互联网+诵读”资源,疫情期间的“为爱诵读”活动吸引全球上万名师生参与;发起“小豆豆亲子帐篷读书会”,将教室搬到大自然,让课本里的花草树木、沙滩阳光和海浪具象化;出版《小豆豆成长日记》让孩子们在“读思写”一体化中实现人格成长……
工作室成员王慧杰对此深有感触:“严老师教会我们,好的教育要像蒲公英——自己扎根深,还要让种子飘向远方。”王慧杰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全国教学大赛特等奖得主,正是工作室“传帮带”机制的缩影。如今,严杏名师工作室培养出160余人的网络研修团队,足迹遍布西藏、云南等地,甚至远至泰国、巴厘岛。
2022年,严杏主持的《基于“立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诵读实践研究》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对这份荣誉,她更看重背后的教育理想:“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诵读中找到生命的韵律,每个老师都能成为传递美好的使者。”
严杏总说自己“自由生长”,她也并不以名师工作室来定义团队,她认为只要志趣相投,在一起工作便是快乐的。
从2010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来自广东省各地的骨干教师来严杏名师工作室进行跟岗学习。工作第一年就申请加入到严杏名师工作室的老师王慧杰表示,他对教师职业最大的担忧是“怕老师做久了容易陷入重复循环”,而工作室的工作是不断探索新问题,这迫使工作室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不断去学习。借助工作室的平台,王慧杰多次参与全国性的公开课且获得奖项。王慧杰表示,严老师从来不要求学员一定要收获什么,只要开心快乐就够了,但是严老师的人生态度和持续成长的力量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语文的界定不仅仅只是课堂,只有懂得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性,不断追求充实幸福的生活,才能培养和塑造具有完整人格发展的学生。”严杏表示,工作室在致力于教育研究的同时,也关注着老师们非教研的探索,如带领工作室成员举办诵读大会等活动,时刻关注着教师个人在情趣、审美、哲思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现如今,还有多位和王慧杰老师一样从工作室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已经成为珠海市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
在严杏的带领下,南屏实验小学语文老师焦阳和宋馨也把语文教学当作乐趣,学校的办公室里,时常传出他们欢快的讨论声。她们总爱把语文课本上的文字变成活灵活现的剧场,喜欢把篇篇课文变成或深情或有趣的诵读,更时常引导孩子们用五官去感受四季……她们不仅在专业上屡获奖项,更悄悄修炼出令人惊叹的“跨界魔法”——能给图书排版,能剪辑视频,能策划活动……在严杏的带领下,她们以语文教学为媒,为孩子们打开了热爱生活的大门,她们通过诵读与亲子帐篷读书会,教会孩子们原来生活处处藏着诗意,平凡日常皆是宝藏。
回响:让每个生命自由生长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守望。”严杏说,“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孩子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见更广阔的天地,然后静待花开。”从母亲的录音机到国家级教学成果,严杏用三十年光阴诠释了一个信念: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生命在诵读中听见自己拔节生长的声音,守护每一朵“花”尽情绽放。
策划:周洋、吴国颂
统筹:张文媛、赵丹、何叶舟
执行:何叶舟、钱瑜、郑达、李旭、杨雪薇、杨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