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临床医学热度第一,现在是学医的好时候吗?
又是一年高考季,从6月23日起,各地开始陆续公布高考分数,考生们即将迎来关键的志愿填报环节。
专业选择,再次成为焦点。其中,“学医热”现象持续发酵,尤其“临床医学”专业热度持续攀升。
临床又成高考“最热专业”,
73%医生却后悔学医!
每年高考的热门专业排行榜都是行业趋势的风向标。
近年来,临床医学报考热度稳步攀升,已成高考专业选择的“顶流”:
2021-2022年: 稳居热门专业排行榜 第5位。
2023-2024年: 热度暴涨,跃居榜首,呈现“断崖式领先”。
2025年: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数据,临床医学专业再度登顶高考热搜专业排行榜榜首,口腔医学专业热度第三!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随着学医热度攀升,多所医学类院校追加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计划。广东医科大学今年招生计划较去年增长100人;广东药科大学计划招生6800人,比去年增加320人;广州中医药大学2025年本科生招生计划扩招200人……
然而,与临床医学报考人气高涨相反的是,据一份对近3000名医生的调查显示,约73%的医生后悔学医。只有约19%的调查者是因为“自己喜欢,一直想学”而选择学医,更多的原因则是“父母亲戚推荐”。
每年学医人数已突破 100 万
2022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8-2021年间,普通高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逐年增多,中等职业学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逐年减少。但总体看来,医学专业毕业总人数从2018年的119万余人增长到2021年的128万余人,呈上升趋势。
202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以全国在校中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传统类职业仍为未成年人首选职业,其中就包括医生(占比19.8%)。
医生职业在未成年人中选择比例从2020年的13.3%上升至2022年的19.8%,有显著提高。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为1070万,其中报考医学类专业的人数为142万,占总报考人数的13.3%,而临床医学专业的报考人数为96万,占医学类专业的67.6%,占总报考人数的9%。可以说,临床医学专业是高考的重头戏,也是考生的首选。
针对医学十分受考生欢迎的现状,网上有医生戏谑:“医学专业好像一个围城,已经进来的人想出去,在城外的人想进去”。之所以有这样的言论出现,是因为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标签。那到底这个“围城”值不值得进呢?
医疗行业的利与弊
观点一:利>弊!
近几年,临床医学专业频频爆火,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呢?或许这就是原因!
1.专业性强,行业壁垒高
医学专业性强,行业壁垒高,无论是中医、西医,还是麻醉、口腔等,非本专业人员基本难以进入,就业优势明显。
2.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
在大多数专业面临35岁失业危机时,医生35岁才刚评上主治,而且随着经验的积累、年资的增高,收入也会稳步提高,是典型的“越老越吃香”的职业。即使退休了,很多医生依然会被医院返聘,继续在临床上发光发热,所以基本不用考虑失业的问题。
The Lancet上有一篇研究分析了我国2005—2015年的卫生统计年鉴,其中25~34岁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60岁以上医生比例从2.5%增至11.6%。其原因或许与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更多地返聘有经验的退休医生有关。
3.就业前景广阔
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选择从事临床医疗、科研、教育、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医学编辑、医学翻译等多个领域的工作。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不断增长。208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46%左右,届时中国8亿总人口中近一半是老年人。这为医学类专业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4.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医治好一个患者,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是实打实地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的成就感。如果在院外遇到突发情况,可以立刻进行判断与抢救,挽救生命减少遗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其必要性所在。
观点二:弊>利!
临床医学并不是一个只有长处而无短处的选择,它也有着诸多的弊端和短处,尤其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各种弊端随着时间的推迟而愈发加剧。
1.需要“活到老,学到老”
医学专业学习时间远超其他专业,临床医学本科5年,加上硕士3年、博士3年,以及规培3年,从本科到正式成为医生最快也要10年左右。据不完全统计,临床医学专业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有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药理学、外科手术学总论、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等课程。在完成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还有大量的专业课程需要学习,包括但不限于急救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伦理学、中医学、精神病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眼科学、口腔科学、皮肤性病学、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临床流行病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
此外,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医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仍需要不断学习,依然会面临“3天一小考,5天一大考”的现状,可谓是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
2.工作时间长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医生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 h以上,三级医院的医生平均每周工作51.05 h,二级医院的医生平均每周工作51.13 h。仅有不到25%的医生能够休完法定年假。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 h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36 h,约20%的医生甚至连续工作48 h及以上。
3.工作强度大
除了日常繁忙的工作之外,从医还得考虑晋升职称。职称的晋升与升职加薪息息相关。目前临床医生的晋升途径,主要是通过科研论文、科研基金等来进行量化评审,这促使广大临床医生在日常看病诊疗工作之外还需要进行基础的研究工作,无形之中又加大了工作强度。
4.医患关系紧张
临床医生有一件特别难应付,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叫做“医患纠纷”。医生也是人,也会有解决不了的病症,或者在工作中犯错,但是患者大多数都没有当过医生,所以不能完全了解医生的行为,无法实际地换位思考。医生这个职业的本质是一个技术专业,患者希望医生的服务态度要好,但又存在对医生的不信任的问题,尤其是对年轻医生的不信任,所以医患纠纷等问题一直是一个让无数医生头痛的问题。
如何选择医学院校?
参考权威排名
在考虑个人兴趣、地域、家庭等因素后,可参考权威排名了解院校实力,以软科为例:(注意:排名仅供参考,需结合多方面信息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