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意选牌
2.设置起手牌型
3.全局看
4.防检测防封号
5.可选择起手如(拼三张):金花,顺金,顺子,三同,对子 顺子牛,同花牛,牛九,牛八(麻酱)起手暗 杠, 控制下张牌,快速自摸,防杠防点炮
6.麻酱,金化,跑得快,红黑大战,捕鱼,十三张,龙虎等等更多玩法均可安装使用
7.苹果,安卓系统通用, 支持首款苹果安卓免越狱(全系列)辅助
电影《暴风》的镜头穿梭在小公园的骑楼群,瞬间带火了汕头老城的红色打卡路线;电影《四海》中飞驰的机车掠过南澳岛环海公路,让这座滨海小岛的旅游热潮更添一把火……近年来,“一部电影带火一座城”的文旅融合故事,持续在汕头上演。
如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将这波“流量”转化为汕头影视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动能?近日,汕头集结多位影视导演、编剧及文化传媒公司代表,召开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共同探讨如何以“影视为媒,侨乡为桥”书写中国影视产业化的汕头特色答卷。
百年基因生生不息
“汕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浓厚的‘电影基因’。”座谈会上,汕头市有关领导的一席话,点明了这座城市与光影艺术的不解之缘:从中国电影先驱郑正秋、蔡楚生、陈波儿,到近年来涌现的本土导演群体,百年电影文脉在此生生不息,孕育了汕头丰沃的影视土壤,而汕头独特的人文风情和优越的自然风光,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作为潮汕土生土长的创作者,我始终带着对家乡文化的自豪在挖掘素材。”潮籍导演杨哲霖的发言道出了许多本土创作者的共同心声。他编剧并执导的《夏雨来》即将上映,这部电影将潮汕非遗与经典IP结合,试图“将潮汕独有且优秀的文化元素传达给所有观众”。
在杨哲霖看来,英歌舞的澎湃力量、侨批背后的家国情怀、“家己人”的精神内核,还有木雕、潮绣这些非遗,都是“潮汕地区藏在日常烟火里的好故事,是挖不完的宝藏”。
导演蓝鸿春团队则用作品证明了潮汕题材的市场潜力和杨哲霖导演的判断——从首部潮汕方言电影《爸,我一定行的》到《带你去见我妈》《给阿嬷的情书》,他们坚持用光影艺术讲述潮汕故事。
“潮汕人对本土文化的高度认同,让方言电影获得市场空间,才让我们的电影有了持续的创作生命力。”蓝鸿春在发言中强调,无论媒介如何变化,“动人的情感,独特的风土人情”永远是穿越时代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潮汕本土青年导演的文化自信深植于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土壤。1913年,汕头潮阳人郑正秋编剧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启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历史。上世纪30年代,另一位汕头潮阳人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成为中国首部获国际奖项的影片。百年光影流转,“敢为人先”的电影基因早已融入了汕头这座城市的血脉。
“潮汕影乡”IP出海
如何让潮汕故事通过光影艺术走向世界?座谈会上,“观潮”发起人陈功铭分享了一个生动案例:今年3月,新加坡首届“潮州电影节”上,国家美术馆礼堂座无虚席,到场观影的观众涵盖各年龄段,这场意外火爆的活动,成为“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的生动注脚。
“新加坡影协主席陈继贤先生是潮州人,他对活动如此热烈的效果也非常惊讶,开心地说‘一定要继续办’。”陈功铭说,法国、泰国等国的合作邀约在此后纷至沓来。他计划以“影像出海”拉紧侨胞纽带,“让作品寄托乡情,让创作拉近彼此”。
陈功铭目前还在计划更系统地推进文化出海:注册粤东首个市级电影家协会;筹建“潮汕电影资料馆”,抢救性保护原汕头电影公司等珍贵遗产;继续运营“观潮实验室”,邀请国内外导师指导青年创作者,“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氛围、环境、渠道,让汕头成为影视创作的沃土,让创作者便捷高效地与世界对话”。
这种“以影为媒”的实践,在汕头并非偶然。巨人传媒的刘林欢在座谈会上发言时指出,汕头作为全国著名侨乡,场景资源得天独厚:“南澳岛、小公园、陈慈黉故居,契合年代剧需求,加上方言、饮食等元素,天然吸引剧组。”
“未来应抓住侨文化和美食文化两大天然IP。”东晟传媒的朱光耀也在发言中以纪录片《四海潮味》为例,强调“将题材讲好、讲深”的重要性,“《四海潮味》展示了潮汕饮食的深度,侨文化与美食结合,易引发共鸣”。
今年6月21日,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汕头在上海举行了“承先驱薪火,共塑潮汕影乡——郑正秋故里影视取景地计划”发布会,推介汕头作为新兴影视取景地的独特魅力,发布郑正秋故里上盐电影村的“文化兴乡计划”,向全球影人发出共创“潮汕影乡”的盛情邀约,推动“潮汕影乡”IP走向世界。
政策基建“双向奔赴”
推动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汕头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多样化的自然和城市景观,以及制片成本优势,但也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座谈会上,刘林欢就坦言,剧组在汕头有时会面临拍摄协调机制不畅的问题,“剧组申请拍摄许可时,点位常不齐全。新点位需反复报批,效率低下”。此外,比较棘手的问题还有硬件短板和影视拍摄产业的配套不足,“由于缺乏专业摄影棚,剧组只能改造旧厂房,但立柱多、层高低、噪音大等问题严重拖慢拍摄进度”。
为此,刘林欢建议建设2000平方米以上的专业影棚,通过场景复用吸引短剧、广告等二次创作,并开发“汕头影视取景地数据库”,对适合拍摄的场景进行梳理与包装。以便让更多创作者能更直观地了解汕头的场景,让取景资源可视化、可调用。
行业下行趋势带来的挑战同样不容小觑。对此青年导演业青分享了自己在北京与导演陈思诚交流后的一个判断:当前的电影行业正处于一个衰退期,制作端的马太效益已愈发明显,未来的院线电影存在“沦为小众艺术”的可能。
为此,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业青表示,当投资收紧、开机率锐减时,中小成本与地域文化叙事反成破局机遇,这恰恰是汕头这类特色影视基地的机会,“我在与北京的同行交流中得知,头部公司正发力线下文旅、动漫、互娱互动。汕头需把握这一先机,培养和形成配套成熟的协拍服务和体系,以及跟上后续的旅游服务和网络宣传”。
事实上,在广东出台《关于推动广东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背景下,汕头行动也已悄然展开——汕头市相关领导在座谈会上承诺“打好扶持组合拳”,响应从业者呼声,并且初步制定并即将推出《汕头市影视产业服务措施》,抓住省影视产业扶持政策出台的有利契机,通过资金扶持、数字赋能、场地支持等举措,构建影视产业生态链。
文、图|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