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园一年 1 万多,民办园差距更大,便宜的两三万,贵的上十万。” 这是当前幼儿园收费的真实写照。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这一关乎千家万户的惠民举措,瞬间引发全社会关注。
会议指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惠民举措。
要指导各地尽快细化工作方案,按照分担比例安排好补助资金,确保按时足额拨付。要加强动态监测评估,科学核算办园成本,统筹好公办、民办幼儿园补助政策,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群体政策衔接和兜底保障。要统筹考虑学龄人口变化、财力状况等因素,坚持保基本保普惠原则,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幼儿园教师待遇,提升办园质量水平。要加强学前教育监督管理,严格落实监管责任,规范办园行为,切实守护好在园儿童身心健康。
事实上,免费学前教育并非突然提出的“新政策”。
2024 年 11 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就已埋下伏笔,其中第六十三条明确 “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为地方探索留足了空间。
到了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写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纳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这标志着这项政策从 “地方探索” 升级为 “国家行动”,意义不言而喻。
目前,全国已有超20 个省份启动免费试点,覆盖约 30% 的适龄儿童。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试点步伐更快:浙江、福建厦门等地已实现 3-6 岁儿童免费学前教育全覆盖,让当地家长提前尝到了政策红利。
提到“免费学前教育”,很多人会问:是不是全国所有孩子马上都能免费上幼儿园?答案是否定的。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洪秀敏指出,免费工作要根据学龄人口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步有序推进,不能搞一步到位,这样有利于确保政策平稳实施和更可持续。
这种“稳步推进” 的思路,既是现实所需,也符合国际经验。
从全球来看,多数国家的免费学前教育都是循序渐进的:先覆盖贫困家庭、特殊儿童,再逐步扩大到所有群体;先实现 1-2 年免费,再延伸至 3 年学前教育。
我国的试点也遵循这一逻辑,比如优先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正是为了让政策红利先流向最需要的群体。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建介绍,我国已连续实施4 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中央专项资金带动了地方大量投入,目前学前教育占财政性经费的比例约为 6.2%。
此次政策明确 “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补助资金”,将进一步充实经费来源,让政策更可持续。
“免费会不会导致幼儿园偷工减料?” 这是家长们的另一大顾虑。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高丙成表示,减免的是幼儿园家长的费用,但是增加的其实是政府的责任。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幼儿园办学条件、经费使用水平、保育教育以及办学方向、教师队伍等方面的监测督导,真正让幼儿园成为家长放心、孩子快乐成长的安全摇篮。
当然,质量保障离不开严格监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高丙成强调:“家长费用减了,政府责任反而重了。”
未来,监管部门将加大对幼儿园办学条件、经费使用、保育教育质量的监测,还会建立 3-5 年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物价水平和经济发展情况调整补助标准,确保 “免费不降质,反而要提质”。
此外,随着政策推进,不少网友疑惑:“学前教育免费了,是不是要纳入义务教育了?” 答案很明确:不是。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梁文艳解释,两者的核心区别在 “法律定位” 和 “强制性”:义务教育由《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家长不送孩子上学属于违法;而免费学前教育不具有强制性,目的是提高入园率,让每个孩子都有公平入园的机会,但不会强制要求所有孩子都上幼儿园。
这种区别,既考虑了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也尊重了家庭的选择权利。毕竟,3-6 岁儿童的成长需求多样,有的家庭可能更倾向于在家养育,政策不会对此施加强制力。
从减轻家庭负担到提升人口素质,从鼓励生育到建设教育强国,免费学前教育的意义早已超越“省钱” 本身。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张翼所说:“学前教育的收益率甚至高于高等教育,花的钱不多,办的事多。”
目前,各地正在细化工作方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家庭会感受到政策带来的温暖,让孩子们在更公平、更优质的学前教育环境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