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女儿佩佩从小就优秀,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有人说她妈妈管那么严,到时候孩子逼急了厌学了。
但是孩子中考考了全县第一名。
又有人说了,女孩子等上了高中就跟不上了。
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进了一所985高校。
大家说的三年级现象,高年级倒退现象,在她身上都没有出现。
佩佩妈妈和我闲聊时说,现在听到的都是说自己命好,生了个这么听话的女儿,考了个好大学。
以前管孩子的时候,听到的都是你对孩子太严格了,她还这么小,小孩子童年就应该好好玩。
……
小时候,大家一起交流孩子学习的时候,都说我在鸡娃。
等孩子大了,我说孩子没报兴趣班,平时学习我也不管。
明明句句说的实话,大家却觉得我藏着掖着,或者在凡尔赛。
世界就是这样,人们大多数时候只能看见成果,但是看不见背后的艰辛。
所以,别再去问学霸家长讨经验了。
你问:你家孩子补不补课,平时你怎么管孩子的。
得到的答案大多数是:“全都是孩子自己自觉,我们不怎么管。”
你以为对方是怕把方法说出来,自己孩子多了很多竞争。
其实,学霸家长真的不是怕你家孩子学会了,超过了他们家孩子。
原因其实就2点。
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中说过:“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12岁之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
12岁正是孩子小升初的年龄。
也就是说在孩子12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是有效的,此时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
而等孩子到了12岁之后,上了初高中,孩子进了青春期,父母再唠叨管教,反而引起孩子叛逆。
而学霸家长恰恰是明白这一点,所以在孩子成为学霸之前,他们就已经开始管了。
可能是从小学开始,也有可能更早。
他们盯的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
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他们不在乎孩子今天做了几张卷子,明天考了多少分。
学霸家长更多的是让孩子去体验自己想过的人生。
让孩子从一件件小事情开始决策开始。
让孩子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感。
这样孩子才会自发主动的去学习。
学霸家长不会想着:“我能为孩子做什么”,更多时候是培养孩子:“他自己可以做什么”。
如果父母对满足了自己的“掌控感”,那么孩子的“掌控感”就会消失。
而学习好的孩子,大多数是自觉,是有内在动力的。
而这些都藏在家庭细节里。
管学习习惯
比如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做计划的能力。
这些听起来和学习没关系,但都是高效学习的关键。
真正的学霸从来不是死读书,反而他们兴趣广泛,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再比如专注听课的习惯,一心一意的习惯。
……
这些习惯养成非一朝一夕。
管学习方法
比如晨读的好习惯,错题整理的好习惯。
复习、预习的好习惯。
阅读的好习惯。
……
这些事情听起来也没什么特别,但是贵在坚持,而学霸恰恰就是能坚持的那类人,效果也非常惊人。
就比如晨读这件事情,它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不需要孩子多聪明绝顶,基本每个孩子都能做到。
但真正难的地方在于,孩子能否坚持。
教育孩子更是如此。
揍一顿简单粗暴,孩子一下就听话了,奏效快,但治标不治本。
循循善诱,奏效慢,但可以从根本解决问题。
在育儿的早期,可能都会经历孩子学习没动力,没耐心,想放弃的时候。
不管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曾经看到微博上有个分享:
一个女孩,初中语文成绩中等,作文得分总是很低,身边的亲朋都觉得这成绩考大学难。
但是她妈妈什么都没说,只是每天陪孩子读一篇名家散文,每周写一篇周记。
三年后高考,这个女孩的语文是全国卷前2%的高分。
只有女孩的妈妈知道,没有技巧,全是耐心。
我的孩子不是一下子变优秀的,曾经她也不那么拔尖,会遇到很多困难。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长期主义不是鸡汤,而是孩子任何技能的熟练掌握,都需要时间和练习。
这也是为啥学霸家长说的对你可能没用,因为说了你可能也觉得太麻烦。
写在最后:
教育或许不需要太多技巧,更多是父母对孩子陪伴、坚持和鼓励的过程,是该放手时就放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