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花]自从大学学费上涨之后,曾经几乎每个家庭都希望收到的录取通知书,现在就变成了一个“高额度的账单”。
毕竟现在的大学学费真是不低,如果要供一个学生上完四年的大学,那成本大概率都要超过十万元了,那这个学还上吗?
天价学费,压垮普通人的“梦”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在当下许多农村家庭中,一年的收入都不是很高,而这些农村孩子为了能进入心仪的学校,拼了命的读书,毕竟他们清楚,想要走出农村看到更大的世界,最好的选择就读书。
可等到入学通知书收到时,看着学校的学费,不少农村家庭就产生的犹豫,对于家里一年收入才两万元出头的农村家庭来说,这学费就意味着全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收入要搭进去。
那股孩子考上大学的欣喜,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就被现实的窘迫冲得烟消云散,研究生的开销更是令人咋舌。
这让很多学生,自己都开始反复掂量,这个研究生到底还读不读得起,而这绝不是个例,从公立到民办,从本科到硕博,学费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
公办学校农村家庭咬咬牙,也能勉强供孩子读书,但民办高校的学费就很高了,“万元学费”的时代,已经不是什么预告,而是我们正在面对的现实。
高校学费的暴涨,并非一时兴起,背后是教育体系的巨大转变,想当年1999年全国大学生加起来才150万人,可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已经出现了飙升。
曾经的“精英教育”,正不可逆转地走向“全民普及”,学生多了教育总开支自然跟着“水涨船高”,可另一方面教育类财政拨款的增速明显放缓,此消彼长之下,高校的经费压力就是一个大问题,钱从哪里来?“开源节流”成了各大高校都要面对的一个难点。
于是我们看到大学开始变得越来越像一个“企业”,食堂、宿舍、物业、安保,纷纷外包给市场化的公司运作。
把这些作为创收的方式之一,当这些内部挖潜还不够时,调整学费就成了最直接、也最能立竿见影的创收。
国家固然也在提高助学金和奖学金,让家里存在困难的学生能领到补助,可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基数,这些补贴终究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覆盖所有面临压力的家庭。
到头来高等教育的巨大成本,还是最终要让学生和他们背后的家庭来承担,这无疑会让一些人选择放弃上大学。
职场“光环”不再
更让人费解的是,当学生们为了一纸文凭付出更高昂的费用时,这张文凭在就业市场上的作用,却似乎正加速降低。
学历贬值的说法,不再是耸人听闻的危言,眼下超过千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入人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肉眼可见。
一个怪异的现象随之出现,数据显示大专生的就业落实情况有时甚至比本科生更好,特别是在铁路、电网这类对技术技能要求明确的行业。
更有甚者一些本科毕业生为了能找到一份安稳工作,竟然选择“回炉重造”,重新去读一个专科学校。
这无疑表现出了本科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的问题,现实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超过半数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能过万的还是少部分。
还有很多的毕业生,最终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无关,大学四年究竟学到了什么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的硬技能,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升级学历是出路吗?
为了躲避这股严峻的就业寒潮,大量的本科毕业生,无奈之下选择了考研或出国留学,试图通过提升学历,来增加自己的竞争筹码。
然而这很可能只是将问题暂时推迟,随着大量本科学生选择考研,研究生学历的“稀缺性”正在被逐渐稀释,其就业率有时甚至还不如本科生。
而这些学生恐怕自己也没想到,当初因为本科学历找不到好工作,所以咬牙花费巨资去读研,可等研究生毕业后,发现眼前的竞争者,全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硕士、博士,一份心仪的好工作依然很难找到。
家庭投入了更多金钱、更多宝贵的时间,换来的却很可能只是再一次的失望,学费“步步高升”,学历“节节贬值”这两点共同组成了一个时代的巨大困境。
它迫使每一个家庭,在面对孩子教育决策时,不得不从曾经“光宗耀祖”的传统美好期望,转向“投资回报率”的现实考量。
这笔倾尽全家之力的“大额投资”,未来真能给孩子铺就一条更宽、更稳的路吗?当文凭的价值出现波动时。
大学的责任便也浮现出来,在反复调整学费、精打细算收支平衡之外,高校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真正为个体赋能,如何让那些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真正实现有效的对接。
否则再高的学费,也无法解答那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这点在民办本科高校中已经开始逐渐体现出来了。
并无论上不上学收入都差不多,那人们为何要花费高额的成本去供孩子上大学呢?最后屏幕前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