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永新县教师选调录取名单引发争议:县城小学教师录取门槛高,最低90.55分,而农村初中录取名单中却出现了笔试单科仅1分、总分7.2分的教师。县教体局起初以“分数低不代表水平低”回应。
8月15日,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确认问题存在:强制报考、消极应试、管理失职。通报直指县教体局工作存在“考虑不周全、方案制订不合理、责任心缺失、未尊重教师意愿”等问题,已责令整改,允许教师自主决定是否参与交流,并将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根据通报,县教体局为解决“农村小学教师富余、初中教师不足”问题,未经审慎研判,便硬性规定:凡报名县城小学选调、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初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必须同时报考农村初中岗位。
然而,在8月2日的考试中问题集中爆发。当天上午进行农村初中选调考试,下午进行县城小学选调考试。部分教师因不愿赴农村初中任教,在上午考试中消极应对,甚至故意弃答,导致出现大量30分以下乃至个位数的超低分;而下午的县城小学选调考试则无此现象。
舆论对此看法不一。有人痛斥考1分是“误人子弟”,质疑教师资质;也有人认为根源在于岗位吸引力不足,“若岗位有吸引力,谁愿自毁声誉考低分?”县教体局最初试图用“持有资格证”为1分教师辩解,却无法解释同一批教师在其他考试中的正常表现。这恰恰表明,问题核心并非教师能力,而是岗位本身缺乏调动意愿的合理基础。
这场风波清晰揭示了农村初中师资补充的困境。农村初中教学任务更重,常需跨学科教学、面临中考压力、青春期学生管理难度大,但待遇、支持并未有相应提升。跨乡镇调动还可能增加教师个人负担,如额外交通成本。而制度设计简单粗暴,“先录县城、后录农村”的规则,使农村岗位沦为师资“兜底选项”,毫无吸引力。当“强制报考”遇上教师对这类岗位的实际抵触,“消极考试”便成了无奈的选择。更严重的是,教体局错误地将“参考”等同于“同意录用”,完全忽视教师意愿,仍将这些超低分教师纳入录取名单并公示。
要解决此类问题,需从根本入手。停止强制摊派,尊重教师选择权,同时通过提高岗位津贴、职称评聘倾斜等实质性激励措施,提升农村初中岗位吸引力;设定合理的笔试成绩底线,例如及格线,避免录取极端低分者;切实减轻农村教师非教学负担,提供必要的管理和教学支持资源。
此次通报承认错误并承诺整改是必要的。它提醒管理者,城乡教育均衡,不能靠“强扭的瓜”,解决农村师资缺口,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强行“拉郎配”。让教师自愿走向农村讲台,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尊重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