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教育家精神理论宣传与落实践行仍存在脱节问题,教师培养尚未形成系统化框架。教育家精神如何落实到制度和行动中,如何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涵育大国良师是教师教育改革亟须突破的难题。
南京晓庄学院发轫于1927年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是中国近代乡村师范教育的发源地和近代教育家精神的策源地。1985年,学校在全国率先探索“三·二分段”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1998年在全国最早开展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试验。2006年率先实施“顶岗实习·置换研修”教师培养模式。40年来弘扬传承陶行知教育家精神,坚守“爱满天下”教育情怀、“教学做合一”教育智慧,培养了大批教育家型教师。40年实践探索,学校形成了以行知精神感召与生态涵育为核心,通过多维渗透、持续滋养促使师范生和教师内在觉醒与境界提升的培养范式。它超越了技能培训灌输逻辑,强调在真实教育场景中实现精神“毛细渗透”与“生命转化”,形成“浸润—生发—反哺”闭环。
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中汲取大量精神养分,学校教师教育专业构建了陶行知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的浸润培育、实践应用和评价体系,浸润培育是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的起点和基础,实践应用是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的关键环节,评价机制是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的保障。通过三个层面的系统构建,形成陶行知教育家精神赋能的“大先生”涵育模式,实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新时代“大先生”培养理念相结合,确保教育家精神内化于教师之心,外化于教育之行,以大情怀、大智慧和大德行为涵养主线,形成系统化的“大爱奉献、使命担当”的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模式。引导师范生在陶行知教育经典研读和晓庄教育史文献梳理中,深刻理解老校长陶行知先生的爱国精神、大爱精神、求真精神、创造精神,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信仰。以陶行知大爱精神铸师魂,师德教育馆、陶行知纪念馆、晓庄烈士纪念碑构成师范生师德涵养的重要阵地。打造“五个一工程”,引导师范生读陶著、拜陶墓、观陶馆、听陶课、写陶感。40年来始终开展“访乡村名师、宣讲教育家精神”活动,让师范生在杰出校友、优秀教师的教育情怀熏陶中得到洗礼,增强了其服务乡村的使命感。
在读陶研陶过程中,学校积极寻找陶行知教育家精神弘扬与落实的衔接融通和共生机制,以培养“知教、乐教、善教、荣教”教育家型教师为主线,职前与职后纵深培养,打造教育家精神培育的贯通体系。搭建“脚手架”,解决师范生“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形成了小先生培育平台,包括陶文化的课程体系、教育家精神践行基地、协同化的保障平台等,锚定未来小陶子成长,“争当行知路上后来人”。添加“润滑剂”,解决新入职教师“教不好、留不住”的问题。基于目标引领、榜样示范、伙伴协同,化解新入职适应困难,构建行知“大先生”牵手“小先生”的师徒链。提供“加油站”,解决职后教师“没前途、没发展”的问题。以续写行知故事为主题,重走行知路,学做大先生,形成了高校、地方教育局、中小学“共建、共管、共享”合作机制,构建了“联通、联动、联合”的保障体系。系列成果构建起陶行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的进阶式一体化发展机制,实现教育家精神在教师教育各环节、各阶段、各主体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学校还构建了陶行知“大先生”教育家精神与“大模型”技术相融合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形成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陶行知教师教育实践实训大模型,构建人机融合的教师教育智能课程,重塑师范生核心竞争力,探索“大先生+大模型”教师教育变革的新路向。在陶行知“大先生”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晓庄学院将不断拓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为推动教师培养范式转型贡献“晓庄智慧”与“晓庄方案”。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2版
作者:张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