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得到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
关于“校园无诗”现象
笔者:您不写诗,但是很关心诗歌教育,特别是中学的诗歌教育。您为什么这么关心诗歌教育?
钱理群:因为诗歌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诗歌最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是最精致的语言艺术。诗歌与语言有本源性的联系:小时候,我们在母亲的怀抱里听儿歌、童谣,学习语言;入学后,我们在课堂上阅读、朗诵、赏析诗歌,感受语言。中国自古就是诗国。中国古代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其他体裁如小说、散文、戏剧等,则无一不充满诗意。
二、诗歌最历史。诗歌和历史一样古老。以诗学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诗歌十分重视诗歌的认知功能与精神沟通功能,强调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建立起与民族、历史的内在精神联系。
三、诗歌最人类。诗歌对人心灵的触动,超越了民族、种族、国家、时间和空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朗诵诗歌,尽管语言不通,但依然能从诗歌的韵律、朗诵者的声调和神态中,体会到诗歌的美妙。
四、诗歌最年轻。有道是“青春永在,诗永在”。每个人在青春期都是诗人,观察敏锐,多愁善感,只有诗歌才能诉说其满腹的心思,才能书写其细腻的感受。
笔者:您认为目前我国中学的诗歌教育做得怎么样?
钱理群:我觉得很遗憾。这些年在应试教育的逻辑支配下,诗歌被边缘化,语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目前的现实是校园无诗——爱诗的环境没有了,爱写诗的学生居然成了老师、家长眼中的异类,学生心中写诗的冲动被扼杀在摇篮里。
笔者:您觉得“校园无诗”的原因是什么?
钱理群:原因有三:
一、高考作文规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中国教育一直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一切与高考无关的都不入老师、家长的法眼。在这种理念下,老师、家长劝阻甚至禁止学生读诗、写诗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好在如今有些地方的高考已经做出了改变。
二、少量的诗歌作品被纳入语文课本、进入应试范畴后,为让学生拿到好成绩,老师让学生死记硬背,拿着《鉴赏辞典》指导学生赏析诗歌作品。如此一来,本应触动心灵的诗歌变得面目可憎,学生想爱也爱不起来。
三、一些老师长期围着应试教育打转转,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拿高分。他们对生活没有多大的热爱,情趣平庸,不主动提升文学品位和思想境界,自然也无法引导学生走向精神的高地。在这种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不爱诗,也不爱一切美的事物,因为他们的心灵无法产生崇高感。
笔者:假如这就是教育的现状,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钱理群: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鼓励老师把被逐出课堂的诗神请回来,坚守诗歌教育,让学生爱上诗歌,逐步唤醒学生潜在的诗情。
事实上,这样的试验已在部分学校开展。比如,在我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周春梅老师就对学生进行了现代诗歌的教育试验。
过去,我们对诗歌教育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古诗,能选入语文教材的现代诗很少,有些老师对现代诗有无价值、要不要教、能不能教都抱怀疑态度,而现代诗的写作更是被排斥。
在这种背景下,周老师的教育试验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一天,我问她:“你的教育试验是怎么进行的?效果如何?”
她平静地回答:“我一直认为,与其批评学生缺乏诗情,不如多带学生亲近诗歌、爱上诗歌。教学时间有限,我就利用课堂多出来的几分钟,比如一篇课文讲完,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我就用这几分钟向学生介绍一首短诗。
“比如,波兰著名诗人辛波斯卡的短诗《三个最离奇的词》——当我说‘未来’这个词,第一音方出即成过去。当我说‘寂静’这个词,我打破了它。当我说‘无’这个词,我在无中生有。
“短短三句话,充满哲思。当我念出这些诗句时,看到台下学生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这样的诗很短,就几句话,三五分钟就能讲完。初中三年,如果语文老师每堂课都能这样讲一首短诗,那么等初中毕业,积少成多,学生必定有所收获。和其他体裁相比,诗歌能用最短的篇幅带给人最大的触动、最深的思考。所谓费时不多,收获极大。”
周老师还鼓励学生写诗,至于学生写什么、写得好不好都不重要,她说,她这么做是希望唤醒学生的诗情,让学生保持读诗、写诗的热情。诗的种子一旦播撒在心田,学生就会发现,万物静默如谜,诗意俯拾皆是。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诗歌教育。
关于“大家都不读书”问题
笔者:除“校园无诗”外,您认为中国教育还有什么问题?
钱理群:学生不怎么读书是一个大问题。
老百姓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总是朴实地说:“送孩子去读书。”你看,连老百姓都知道送孩子去学校是读书的,可见引导学生爱上读书是教育的职责所在。
可遗憾的是,现在中国教育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学生不读,老师也不读。抱歉,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学生只读与应试有关的书,老师只读与教学有关的书。
现在,我们亟待恢复一些教育常识,重新营造出自由读书的浓厚氛围。
在我看来,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就三个: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三是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
笔者:您认为学生应该读什么书?
钱理群:现在,学生在读书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应试教育压力下,除课本和应试复习资料外,没时间、没精力,也没兴趣读其他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书,老师、家长也不允许读;二是有点课余时间,学生也会花在观看影视作品和刷短视频上。
我承认观看影视作品和刷短视频令人愉悦,但局限也很明显:这会消减甚至完全替代深度阅读,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还有,不少学生因时间有限,喜欢“快餐式阅读”,就是不读原著,只读别人的解析。但是长期吃“快餐”就会“营养不良”,难以成为“身强力壮”之人。
虽然当下的读书市场充斥着“快餐式阅读”,但是对学生读书,我还是建议读经典原著,用民族文化中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自己。
经典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经典作品代代相传。每个国家都有经典作品,那些写下经典作品的作家如同国宝,受到全体国民的热爱和崇拜。
比如,丹麦的安徒生、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我国的鲁迅等。
阅读经典,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从中吸取精神力量。所以,学生不仅要读古代经典,还要读现代经典;不仅要读中国经典,还要读外国经典;不仅要读文学经典,还要读社会科学经典、自然科学经典。阅读经典,要注意不能将任何一个经典绝对化、神圣化。
除读纸质书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读书,更要引导学生读“生活”这本大书,引导学生认识脚下的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关心、参与现实生活:一方面在实践中加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读书实践,在自己的家园扎下根来,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精神发展的底子。
有了这两个底子,学生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从容应对;无论走到哪里,内心都会有一种归属感。
笔者:近年来,很多青少年因失去生活的目标而感到学习的动力不足。对此,您有何建议?
钱理群:我提两条建议——
一、理想、信念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上。
年轻人要趁在校期间,集中精力大量读书,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广泛吸取精神养分。精神养分吸取得越多,人的精神气越足,以后遇到人生难题时,就能有勇气面对、有信心解决,而不是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二、理想、信念不是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一个汗珠摔八瓣干出来的,必须有社会实践。
年轻人在校读书期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走多看,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了解真实的世界,为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您曾批判有些一流大学的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说法影响广泛,引起过很多讨论。但您是否想过年轻人面临的困境有其时代特点,他们面临的困境或许是您不曾遇到的?
钱理群:我要说明一下,有些年轻人遇到困境,是因为其个人权益得不到保护和满足。这种对个人权益的维护是完全合理的,不是我批判的对象。
我批判的是利己主义,指某些年轻人一心谋取私利,且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笔者:就是说,维护个人利益应该在合理范围内,而利己主义的要求已经超出了合理范围,是欲壑难填。
钱理群:对。利己主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信仰,个人利益成了他唯一的追求。年轻人在合理范围内维护个人权益应该被允许和理解,但不能走极端,不能只追求个人利益而放弃社会责任。
END
作者:远 方
编辑:壮青青
文章来源: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