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孩子蹲在小区里扒拉泥巴,你赶紧跑过去拉他:“脏死了,快别玩!”;孩子拿着蜡笔把天空涂成紫色,你皱着眉纠正:“天空是蓝色的,怎么能画成紫的?”;孩子盯着蚂蚁搬家看了半小时,你催着他:“有什么好看的,快回家写作业!”
孩子的创造力
咱们总觉得这些都是小事,无非是帮孩子避开麻烦、教他正确的知识,可其实这些不经意的举动,正在悄悄杀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力不是天生的“天赋”,是孩子在探索、想象、试错里慢慢长出来的,而有些家长的行为,就像一把小剪刀,把这些可能长出来的枝丫悄悄剪断了。
第一个最常见的行为,就是总打断孩子的“无用探索”。孩子的世界里,没有“有用”“无用”的区别——把积木堆得歪歪扭扭,是在试“怎么才能不塌”;把水盆里的玩具摆来摆去,是在琢磨“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甚至把纸巾撕得满地都是,也是在感受“纸撕开会变成什么样”。这些在咱们看来“瞎折腾”的事,其实是孩子在主动思考、主动尝试。可咱们总忍不住打断:“别瞎玩了,没用”“快收拾好,太乱了”。次数多了,孩子就会想:“我玩的这些都不对,还是听爸妈的吧”,慢慢就失去了主动探索的兴趣。
还有个行为更隐蔽:总给孩子“唯一正确”的答案。孩子问“小鸟为什么会飞”,你直接说“因为有翅膀”;孩子画房子把窗户画成圆形,你说“窗户是方的,重画”;孩子编故事说“兔子会开车”,你笑着反驳“兔子怎么会开车,不可能”。咱们总想着把“正确知识”教给孩子,可创造力恰恰藏在“不那么正确”的想法里。孩子说兔子会开车,背后是他对“动物和人类生活”的联想;把窗户画成圆形,是他觉得“这样更好看”。如果每次都用“正确答案”把这些想法堵回去,孩子慢慢就不敢想“不一样的事”了——反正想了也会被否定,不如直接按爸妈说的来。
很多家长还会犯一个错:用“实用”来衡量孩子的爱好。孩子喜欢折纸,你说“折纸能当饭吃吗?不如去学奥数”;孩子爱编儿歌,你说“这有什么用,不如多背几个英语单词”;孩子想自己做个小灯笼,你嫌麻烦:“买一个多省事,别瞎折腾了”。咱们总觉得“有用的事”才值得做,可创造力往往就藏在这些“不实用”的爱好里。孩子折纸的时候,要想“怎么折才能立起来”;编儿歌的时候,要琢磨“哪个词押韵”;做灯笼的时候,要解决“怎么固定、怎么挂”的问题——这些都是在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创造力的基础。如果只让孩子做“有用的事”,就像给他们的思维套上了笼子,永远飞不出固定的圈子。
更让人可惜的是,很多家长怕孩子犯错,把“试错”的机会也抢走了。孩子想自己穿鞋子,你说“你系不好,我来帮你”;孩子想自己倒水,你说“别洒了,我给你倒”;孩子想尝试用积木搭个高塔,刚搭一半要倒,你赶紧说“这样不行,我教你怎么搭”。可创造力从来不是“一次就对”的——爱迪生发明电灯试了上千种材料,孩子想做好一件事,也得在“错了再改”里慢慢摸索。如果咱们总提前帮孩子避开错误,孩子就会觉得“我自己做不好,必须靠爸妈”,不仅失去了动手的勇气,更失去了“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的能力,而这正是创造力的核心。
其实保护孩子的创造力,真的不用做什么复杂的事,只要咱们多一点耐心、少一点干预就好。孩子玩泥巴的时候,只要不弄脏衣服、不伤害自己,就站在旁边看着,别打断;孩子画“奇怪”的画时,别纠正,而是问他“你把天空涂成紫色,是不是觉得这样很美呀?”;孩子想尝试做一件事,哪怕他做得慢、做得不完美,也让他自己来,实在做不好了再帮他一起想办法。
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是“保护”出来的。它就像孩子心里的一颗小种子,咱们不用天天浇水施肥,只要别随便踩它、别把它盖起来,给它一点阳光和空间,它自然会慢慢发芽、长大。咱们要记得:孩子未来能走多远,不只是看他知道多少“正确答案”,更看他有没有勇气想“不一样的事”、有没有能力做“没做过的事”——而这些,都藏在咱们今天对他“不那么多干预”的选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