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都被父母催着写作业。
似乎不催就不动,但大多数时候即便催着,也很艰难。
不断的哄着,威逼利诱着,才能勉强写一点作业。但这样的方式,对孩子一时有帮助,从长远看也在不断吞噬着孩子的自驱力。
01
咨询的过程中,见过这样一个案例:
孩子小学的时候特别优秀,妈妈让孩子做什么,孩子都听话照做,十分配合。
学习,特长样样拔尖,妈妈看到这样的孩子也是满心欢喜,于是就加大了兴趣与学科的投资。
孩子也很争气,每个兴趣班里都名列前茅,每科学习都是全优。
孩子在节假日里,基本没有玩得空,不是在补课,就是在兴趣班。
妈妈一路陪伴,一路催促,从学习到兴趣班,全都在妈妈的一手包办之下百花齐放。
小学阶段走得都特别顺利,但到了初中之后,妈妈发现孩子越来越不省心了:
先是让孩子上的辅导班,孩子嘴上说好,但总是拖延和敷衍;
让孩子做一点事情,孩子有时候会奶凶奶凶的表示拒绝;
催着孩子写作业时,孩子要么拖延地写,要么一字不写直接躺平。
这让家长非常气愤,觉得孩子怎么突然就变成了这么摆烂的样子。
怎么想都想不通,之前那么优秀的孩子,努力又勤奋,事事争第一的娃怎么突然就这么彻底躺平了。
其实是妈妈之前卷娃过度,用太强势的督促与事无巨细的包办,将孩子的日常生活管控得太严丝合缝了。
可以说,之前孩子的努力与勤奋,都是在妈妈的催促与安排下才完成的,并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驱动力。
尤其是作业,看似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其实都是家长全盘的干预,并没有培养孩子的自驱力,甚至会扼杀孩子的自驱力。
02
孩子在小学阶段,父母对孩子行为上的要求与管束,规则与严格,在某种程度上有意义的。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以及青春期的到来,尤其是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之后。
关于孩子学习的课题,以及陪写作业,催促作业,对学习全部包办与跟踪的状态,就要慢慢降低
此时,家长也需要跟孩子的学习进行一个分离,不再完全包办与干预孩子的学习。
有些家长也会说了,如果我不管孩子摆烂了,说不定连高中都考不上。
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管还是要管的,但不能再像小时候一样管得那么事无巨细。
管的重心要放在孩子的情绪疏导,以及大方向对孩子的一些引导,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干预:
比如孩子的作息时间,以及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则,以及学习的规划与目标。
要抓大放小,而不是关于孩子的学习参与到具体的方法,什么时候要写什么作业,哪一科要怎么学。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尤其是初中生和高中生,很是反感父母再对自己的学习关注渡过高。
孩子甚至还觉得自己学习都是为了父母,也会拿不学习来对抗与威胁父母。
对于父母来说,学习问题是孩子自己该重视的,如果父母对学习的重视高于孩子,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会拖垮孩子的自驱力。
03
每一个懒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特别勤快的父母。
同样,每一个爱甩锅和说到做不到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用力过猛和对于学习关注过高的父母。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父母越是对学习抱着高控与高要求状态,孩子的学习越容易出现断崖式暴跌。反倒是开明与松弛的父母,孩子的学习更容易逆袭和大幅进步。
敢于放手的父母,并不是完全放任孩子,只是将孩子的学习课题交还给孩子,让孩子去试错,去自我负责和自我承担。
孩子早一点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努力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而是为了自己更好实现人生目标。
这时候孩子才有动力,才有积极的状态来改善拖延与磨蹭,才能主动承担和自我负责。
很多时候,孩子的自驱力都是被催促和包办慢慢钝化的,想要激发孩子自驱力,父母也需要用积极与正向反馈来催发孩子的自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