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图书馆事件的余波仍在持续发酵,前阵子新生开学,武大线上迎新活动被不少网友“冲”到直播的评论区都被迫关闭了,可这些也仅仅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影响也逐渐浮出水面。
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形象只是外在内容,最实质性的影响依旧是“招生”和“就业”,这才是一所高校发展的真正命脉,而这场风波已经影响到了武大的招生和就业数据。
据悉,不少高考报名咨询机构的老师们,已经普遍开始对武大2026年的录取形势“唱衰”了,回顾2025年的录取情况,武汉大学热门工科专业在多个省份的录取分数与华中科技大学相当,与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分数差距不大。
可自从杨某某图书馆事件发生之后,已经有高校招生咨询的老师预测:2026年武大录取分数可能出现明显下滑,甚至有可能跌至“中九”水平,即中国排名前九的高校之外。
但预测终归是预测,这场风波在一年后是平息还是继续发酵我们也不得而知,但目前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武大学子的就业问题的确受到了该事件的波及,越来越多的HR利用招聘职权,对武大的学子、尤其是武大毕业的女同学直接亮了红灯。
在关于武大事件的讨论帖中,一名HR直言“后悔对武大学子仁慈了”,并且分享了自己近期面试武大毕业生的经历。
他表示:自己本打算公平评价这位应聘者,最终录用决定将由岗位负责人做出,可令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自己想当理中客,想对武大学子仁慈一些,却没想到先一步遭遇了背刺。
面试结果尚未出炉,这位武大女生就提前投诉HR对武大存在歧视,称自己在笔试环节时间不够充分。这种“先下手为强”的操作让HR感到无奈,也加深了HR圈子里对武大学子的负面印象。
评论区不少HR同行调侃他“不信邪,结果真的吃亏了”,也有HR分享自己的处理方式:看到武大女生的简历直接拒绝,连面试的机会都不要给,并且坚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避雷,只能说明这个雷是真不能踩。
更有HR用“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拒绝武大学子看似是进攻,实则是防御”来解释自己拒绝武大学子的合理性,这种做法虽有失公允,但从企业角度考虑,确实能减少试错成本。
如果这种筛选机制在业界蔓延开来,无论是武大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将受到波及。HR们所坚持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会对武大学子,尤其是女同学避之不及。
或许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太过偏激,但从数据统计和分类角度看,人们倾向于在特定显性特征与结果之间建立关联,进而在初始阶段就预测结果并做出决策。
当样本量足够大时,这种预测虽可能存在个别误差,但总体上能够节省时间和试错成本。正是这种心理机制,使得某些HR在招聘过程中对特定院校毕业生产生系统性偏见。
看到这些HR分享的遭遇后,再回过头去思考关于“武大来年录取分数”的预估,或许不是杞人忧天。
家长选择高校的逻辑通常非常实际:就业率和升学率(包括保研率、考研率)是首要考量因素,其次是学校地理位置,最后才是学术实力。
对学生而言,学长学姐的评价和学校整体口碑同样至关重要。一旦学校声誉受损,不仅学校会成为调侃对象,就读该校的学生也可能面临类似处境。
高校声誉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学校、师生共同参与。声誉一旦受损,修复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对武大而言,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措施重建公众信任,而不仅仅是被动应对危机。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