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思偲
“三育人”涵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个方面。历经多年探索实践,我国高校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育人范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社会环境、教育对象以及人才需求均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亟待运用系统思维,探索新形势下“三育人”工作的机制与路径,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特色育人体系,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发挥“三育人”机制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通过深化“三育人”内涵,拓展教书育人的维度,深耕教书育人主阵地,以学术育人铸魂、科技育人赋能、创新育人提质,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矩阵。这既要孕育学术育人的土壤,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识积淀引领学生探索真理;也要激活科技育人的引擎,让前沿科技成果走进课堂、融入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技术应用能力;更要点燃创新育人的火种,通过产教融合、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一流学科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构建协同育人矩阵
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教书育人是根基所在,需以学术育人铸魂、科技育人赋能、创新育人提质,形成多元协同的育人格局。通过“学术育人、科技育人、创新育人”相关举措,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把控及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的双提升。
学术育人筑牢学科根基。一流学科的核心是一流人才,首要是打造顶尖师资方阵。筑一流师资、育一流人才,需通过“引育并举”模式广纳海内外学术精英,搭建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以“引才奖励”“托举计划”等全生命周期制度护航师资成长,实现“精准引才、激励育才、托举成才”的梯级目标。一方面,要构建科学的导师体系,以“学生为首位”理念培育学生学术志趣,系统锤炼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顶刊交流、大师讲坛、高层次学术沙龙等活动,营造开放交流的学术生态,涵养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弘扬首创精神,鼓励青年学子攻坚克难,使其快速获取全球学术动态。
科技育人铺就创新通途。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科研实力的坚实支撑。高校需聚焦前沿领域,全力打造顶尖实验室与科研平台,以先进设备和前沿技术激发学生对科研的浓厚兴趣与探索热情;积极组织学生深度参与科技实践与竞赛活动,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创”的过程中,培育其创新意识、锤炼团队协作本领,使创新思维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同时,精心开设系统性科技创新课程,将最新科技突破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创新发展蓄积磅礴力量。
创新育人锻造实战能力。产教融合是创新育人的关键路径。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打造“大国工匠进校园”、“卓越工程师”等品牌活动,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搭建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提供从创意到实践的全链条支持;以竞赛为抓手激发创业激情,锻造创新实践能力,让创新能力成为一流学科人才的鲜明标识。
强化管理温情服务
强化管理与服务保障,织密育人闭环。“三育人”的实效,离不开管理育人的规范与服务育人的温度,以“管理育人”为保障、“服务育人”为支撑,将育人理念渗透到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从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中传递规则意识与责任担当,从贴心高效的服务保障中涵养人文关怀与协作精神,二者共同构成一流学科建设的保障体系。
管理育人需提质增效。要打破传统高校管理机构治理结构中“各自为政”的壁垒,构建职责明晰、人岗适配、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并完成协同作业。管理者应秉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优良工作作风,紧扣学科建设中心任务,明确育人内容、端正工作态度、锻造工作能力。立足工作特点,注重细节把控,提升政策解读、统筹协调、复盘迭代、多任务处理等核心管理能力,以职业化素养打造过硬的管理队伍。同时,将育人理念融入管理细节,通过规范流程传递规则意识,提升管理效能,在高效服务中涵养责任担当,为学科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服务育人要彰显温度。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要求,将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服务精神,将人文关怀融入学业指导、生活保障等各环节。在有机融合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时,怀揣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与服务精神,爱校荣校,为学科建设凝聚人心力量,保障学科建设各项事务顺利推进。
一流学科建设本质是系统性育人工程,需以整体性视角构建“循序式渐进、螺旋式上升、阶梯式深入、有序式配合”的培育体系。通过学术育人、科技育人、创新育人的协同发力,配合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精细保障与支撑,“三育人”机制方能更好地形成闭环。在一流学科建设的道路上,它既是筑牢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石,又是驱动学科发展的内在引擎,同时也以一流学科动能反哺育人质量,最终实现学科实力与人才培养水平的双向跃升。
站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高校当以系统创新的“三育人”机制创新为抓手,精准施策、协同发力,让每一项举措都指向人才培养核心,让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生动实践。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下一篇:口头禅翻翻乐,读懂老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