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评论员 秦园园
近日,广州市南沙区一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的通知引发热议。校方列举了老年人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建议家长“着重考虑老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胜任”。教育局回应称此建议“非强制”,是“出于安全考虑”。
校方的担忧不无道理。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确实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而且,部分老年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闯红灯、逆行等违规行为不仅威胁自身与儿童安全,也影响公共交通秩序。
然而,从现实层面看,这一建议却显得有些“不接地气”。当下,双职工家庭是社会主流,父母工作繁忙,接送孩子的时间难以协调。老人接送孩子,是无数家庭在现实压力下的选择,也是家庭奋力托举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如网友调侃“退休嫌太早,接娃嫌太老”,直白地点出建议的“何不食肉糜”。
更何况,老人接送并非等同于风险。不少老人身体硬朗、耐心细致,反而能更好地照顾孩子;即便部分老人行动不便,家长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无需学校越界干预。学校反复强调“建议”,看似非强制,却因家校沟通中的强势地位,给家长施加心理压力,仿佛不照做就是“对孩子安全不负责任”。
破解接送难题,关键不在限制,而是支持。比如,学校可延长课后服务时间,提供作业辅导或兴趣课程,缓解家长的接送时间压力;联合交警优化校园周边交通,设置临时停车区、学生通道和安全标识等,降低风险;政府也应加强对社会托管机构的规范与扶持,让更多家庭有放心、负担得起的选择。这类务实举措,既守住安全底线,又切实缓解家庭压力,比一句“不建议”更有温度、更具实效。
孩子的接送安全,需要家校和社会的共同托举。与其用限制制造对立,不如以支持凝聚共识。承认老人在现阶段不可替代的价值,用多元化的支持举措替代生硬的限制建议,才能在安全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真正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出行安全。
来源:顶端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