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折腾”二字往往带着复杂的意味。当教师疲于应付各类检查评比,当我们发现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热情时,那种脱离教育本质的“折腾”就显得十分可怕。但真正的教育改革从来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深刻理解教育规律基础上的创造性实践——这种瞄准教育本质的“善为”,正是当下教育最稀缺的品质。
在五育并举上“善为”
当“双减”政策持续推进,我们更应警惕分数至上的思维惯性。五育并举就是要突破分数瓶颈,改革评价模式,拓展育人途径,优化育人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真正的教育革新应当如余国庆校长所做的“大阅读”工程那样深耕细作:通过设计整本书阅读挑战赛、跨学科主题探究等创新形式,让知识获取与人格培养自然融合;开展“读书节”综合活动,让学生通过语文课所学去解析文本、改编剧本,用美术课、劳动课所学去制作手抄报和道具,通过音乐课、体育课学到的知识去编排表演,最终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更让他们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建立起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
还有校本化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不仅锻炼了学生能力,培养了学生品格,更优化了校园生态,为学生全面成长打下扎实基础。这些活动都需要校长会折腾、善折腾。
在教师发展上“善为”
一流的教师才可能建设一流的学校,教师的发展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所以每一所学校都应是一所教师进修学校。抓教师就是抓教育质量,抓教师就是抓学校品位。
当下在不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异化为填写培训签到表、录制观摩课视频等形式化动作,这种形式主义消耗的不仅是教师的精力,更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真正的教师成长应当如学校推行“学术积分制”改革那样:将碎片化的教研活动转化为可量化的知识产出,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模块、撰写教育叙事案例。这些看似折腾教师的事实际上是在提升教师。
我所在的学校通过“四点”培训教师:通过思想培训点醒教师,面对现实不躺平、不自满,努力适应教育的新形势;通过精神激励点燃教师,挖掘每一位教师的内在动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永葆激情。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平台和关键“穴位”,通过课堂培训精准“点穴”,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文化是学校的眼睛,通过教师培训凝聚共识,形成团队合力,这也是教师培训的画龙点睛之笔。
教师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日积月累的积淀,是聚沙成塔的磨炼,教师成长需要校长看准方向,找准措施,想折腾,善折腾。
在学校生态建设上“善为”
一颗种子能否结出丰硕的果实,一方面取决于种子先天品质,另一方面取决于种子生存的土壤,一所学校如果把师生看成种子的话,那学校的教育生态就是师生成长的土壤,好的土壤一定能让种子又快又好生长。
校长无法选择种子,但可以花心思去改良土壤,优化师生成长的内环境。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困难,教育生态环境中还存在许多不协调、不和谐因素。一方面校长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教育、宣传学校,倡导正确的育人观、价值观,努力构建尊师重教的社会大环境,优化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校长要用心改善学校的内环境,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优化师生成长途径,让受教育者的身心真正实现科学、健康、全面发展。
当下,优秀校长更要站在师生的立场,想师生所想,赏师生所长,解师生所困,从平凡中发现非凡,从共性中把握个性,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集体意识。
(作者系江苏省丹阳市丹北实验初级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5版
作者:王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