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学霸” 到 “厌学”,孩子只用了半年:毁掉她的竟是妈妈这一习惯,90% 家长仍还在做!
开心田螺
2025-09-27 15:44:04
0

前段时间和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朋友聊天,她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她刚接诊了一个13岁女孩,曾是年级稳居前十的学霸,如今却连翻开课本的力气都没有,一提上学就浑身发抖,精神濒临崩溃。

谁能想到,把这个优秀女孩推向厌学深渊的,不是繁重的学业,也不是巨大的学习压力,而是她妈妈以 “爱” 为名的控制!

01

女孩妈妈是众人眼中的“尽职虎妈”,把孩子的学习生活抓得滴水不漏,但凡孩子的事情都是亲力亲为。

每天的穿搭、用什么牌子的牙膏、吃什么样的菜、喝什么样的粥都要按她的要求准备;

还要求女孩必须先喝牛奶再写作业,就连周末和同学出去游玩,都要提前报备路线和时长。

为了让孩子 “心无旁骛” 学习,在孩子小学起就辞掉了工作专心陪读,把孩子的生活打理得 “密不透风”,

更让人窒息的是,为了 “监督女孩专注学习”,她竟在女儿的卧室安装了监控,美其名曰 “方便提醒她别走神”。

起初女孩还会反抗,可每次换来的都是妈妈声泪俱下的劝说:“妈妈都是为你好,等你考上好大学就懂了。”

在这样的高压控制下,女孩的成绩从年级前十滑到中游,紧接着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的症状,最后彻底拒绝上学。

朋友说,女孩眼里没有一点同龄人的活力,只有被操控的麻木,就像个提线木偶,连反抗的力气都被消耗殆尽。

其实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

在教育焦虑的裹挟下,很多父母都在不自觉地重复这种 “包办式控制” 的习惯。

孩子小的时候,追着喂饭、帮着穿衣、替他收拾玩具;上学后,盯着写作业、规划兴趣班、甚至替他决定交朋友的类型。

父母总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却没看清,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父母的掌控,让孩子没机会长出 “懂事” 的自主灵魂。

02

还记得北大男生王猛吗?

这位北大毕业、留学美国顶尖大学的高材生,却在 2012 年彻底拉黑父母,且多年未归。

他在万字长文中控诉:“从小到大,父母几乎包办了我所有的事情!”

小学时因为妈妈觉得 “不安全”,禁止我和同学出去玩;

高中时想报考离家远的学校,被父母强行改成本地大学;

甚至成年后,妈妈还会偷偷拆我的信件、干涉我的人际交往。

字里行间全是王猛积压多年的委屈与绝望,那些看似 “为你好” 的包办,实则都是割裂亲情的利刃!

就像纪伯伦在散文诗《孩子》中写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下,替他扫清所有障碍,就是最好的爱。

可事实上,教育的终极目标从不是培养一个 “听话的木偶”,而是塑造一个能独立行走的灵魂。

蒙台梭利博士也明确指出:“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让孩子能够自立,无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毋须依赖父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

世间多数爱,都是彼此靠拢的星光,但唯独父母的爱,恰是一场体面的 “退场”。

从孩子学会走路挣脱你的手,到青春期渴望独立空间,再到成年后组建自己的家庭,成长的本质就是与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

可太多父母舍不得这场 “分离”,用控制和包办拴住孩子,最终却让孩子失去了独立飞翔的能力。

03

想要改变这种局面,父母首先要打破自己的固有习惯,做好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克服自身的过度焦虑

很多父母的控制欲,根源其实是内心的不安全感。

看到别的孩子报了三个兴趣班,就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

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就焦虑他将来考不上好大学。

这种焦虑像潮水般淹没父母,也裹挟着孩子往前跑。

但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正如心理学家叶克斯和道森说的那样,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可焦虑过度只会成为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就像有的妈妈因为自己在一件事情上栽了跟头,就断定孩子也会失败,于是想方设法阻止孩子去尝试。

他们认为这是对孩子的负责,却不知这种 “保护” 反而让孩子失去了直面恐惧的勇气。

父母要学会把目光放长远,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明白暂时的落后不代表人生的失败,比起 “赢在起跑线”,“能跑完全程” 才更重要!

第二件事:是学会选择性地放手

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越是被父母包办一切的孩子,越容易出现叛逆、厌学等问题。

因为长期被剥夺自主权的孩子,要么变得麻木消极,要么会用极端方式反抗。

有位妈妈曾哭诉,自己每天陪孩子写作业到深夜,衣食住行样样亲力亲为,可孩子却越来越叛逆,甚至逃学。

其实孩子所有的叛逆,本质都是对父母变态控制欲的反抗,他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夺回人生的主动权。

父母要明白,孩子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

该放手时放手,让他自己吃饭、自己收拾书包、自己解决和同学的矛盾,看似是 “偷懒”,实则是在培养他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4

当然真正的独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生活的点滴中慢慢养成的,以下两个具体方法值得父母们借鉴。

第一个方法:拒绝习惯性 “伺候” 孩子

生活中,很多父母把 “伺候” 当成爱。

孩子上学,大人帮着背书包;孩子写作业,父母在一旁盯着纠错;甚至上了中学,还要帮着穿袜子、挤牙膏。

可这样 “伺候” 出来的孩子,只会觉得 “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既不会感恩,也学不会自理。

教育学家做过统计:那些从小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安排时间的孩子,进入大学后适应能力更强,也更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要记住,我们是孩子的人生导师,不是贴身仆人。

真正的 “爱”,是忍住伸手帮他的冲动,看着他在试错里学会站立。

第二个方法:给予孩子有界限的自由

孩子的 “生命潜力” 是通过自发的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

可很多父母把 “自由” 和 “放纵” 画了等号,要么过度控制,要么彻底放任。

其实真正的自由,从来都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

父母可以给孩子制定规则,比如 “写完作业可以看半小时电视,周末外出要提前告知回家时间”等。

在规则之内,让孩子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比如允许他自己选择兴趣班,让他安排写作业的顺序,自己决定周末的时间安排等等。

只要控制好大方向,让孩子自由选择,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会责任、学会担当。

写在最后:

或许每个人都曾在不知不觉中被父母控制、包办过。

但当我们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其实就拥有了改写“原生家庭”剧本的机会。

你的一次放手,或许会让孩子暂时遇到挫折,但却能让他学会如何爬起来;

你的一次“偷懒”,可能会让孩子暂时做的不够好,但却能让他慢慢掌握生活的技能。

真正的爱,不是把孩子绑在身边,而是给他一对能飞翔的翅膀。

当父母学会放下控制的手,克服内心的焦虑,孩子才能在风雨中练就力量,在探索中找到自我。

毕竟,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 “你在时他很优秀”,而是 “你不在时,他依然能活得精彩”。

懂得放手,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饘粥餬口”到底怎么读?有什么... 刷古籍博主的分享时,总能在描写古人日常的段落里看到“饘粥餬口”,评论区一半人在夸文字质朴,另一半在问...
如何选择澳大利亚出国留学中介 选择合适的澳大利亚出国留学中介是留学成功的关键一步。留学中介不仅提供申请流程上的专业指导,还能根据学...
美《华盛顿邮报》刊文:美国大学... 美国《华盛顿邮报》9月 20日文章,原题:保守派针对课堂言论,教师正在失业 在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一名教...
全民终身学习|银发·学堂·秋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九月明媚的阳光洒落肩头 唯亭街道老年大学迎来了又一季学习热潮 随着秋季课程温暖启...
四川旅游学院来校交流老年大学建... 近日,四川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许世东一行来校,就老年大学办学实践与创新进行座谈交流。副校长侯志春...
新时代如何推动博物馆研学高质量...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博物馆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生动、直观、多维度的深度学习和沉浸体验空间。博物...
顶刊学术前沿快报 | 第4期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服务我校师生科研创新,图书馆推出“顶刊学术前沿快报”。该栏目依据我校最新《优秀学术...
她的故事,擦亮了四年时光 入秋暑渐消,收获正当时。秋天是盛满丰收喜悦的季节,而硕果累累的背后,往往是努力不辍的耕耘。新的学期,...
合肥市伦先小学:队旗引航啄木鸟... 为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构建和谐的语言文字使用环境,近日,合肥市伦先小学四(3)中队、四(6)...
休学复学失败率高达50%?专家... 休学容易,复学却充满挑战,甚至有数据显示休学复学失败率高达50%。 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