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专家李玫瑾说:“家长的语言像一把小锤子,每天敲一下,要么敲出底气,要么敲碎勇气。”
“你怎么又忘带作业本?”
“你怎么又扔玩具?”
“你怎么又磨蹭?”
这些话熟悉吗?是不是经常挂在嘴边?
前几天刷到同时的朋友圈,她说周末早上起来才半天时间,已经开始上演母子混战了。辅导熊孩子作业,犯过的问题重复出现,于是老母亲直接破大防,跟孩子干了一架。
后来和好后,孩子对她说:“妈妈你数过吗?你一早上说了20多次‘你怎么又这样!’我真的很差劲吗?”。
那一刻,她突然醒悟,原来自己习以为常的一句话,杀伤力竟然这么大!
1,总说“你怎么又这样”,是在给孩子贴一个“改不了”的标签
我们以为这句话是“提醒”,但孩子听来,潜台词是“你天生就这样,永远改不了”。
心理学的“标签效应”早已证明:孩子会朝着家长贴的标签发展。
当我们做父母的总说他“又忘事”,孩子就认定“我记性差”;当父母总说他“又磨蹭”,孩子就觉得“我快不起来”。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24年调研显示:常被说“你怎么又这样”的孩子,自我认同得分比其他孩子低32%,70%会放弃尝试改变。
邻居家男孩小宇就是如此。以前忘带作业还会着急问“怎么办”,可妈妈每次都吼“你怎么又忘”,后来小宇索性无所谓:“反正你说我改不了”。
后来小宇也曾偷偷跟我说过,他曾在书包贴便签提醒自己,虽然情况好了很多,但偶尔一次没带作业,妈妈还是会和以前一样说他,慢慢自己就觉得无所谓了。
你看,我们以为的“提醒”,其实是给孩子的错误“盖章”。孩子的“屡教不改”,有时是被这句话钉在了“改不了”的原地。
2,总说这句话,孩子会陷入“破罐子破摔”的怪圈
曾听到一个10岁孩子说:“我妈总说我‘又这样’,我刚收好玩具,她会说‘你怎么又放乱书’;写完作业,她又说‘你怎么又写错字’,后来我想,反正怎么做都被说,不如就这样。”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孩子反复被指责后,觉得再努力也没用,干脆放弃挣扎。
某儿童心理机构2023年统计:每周被说“你怎么又这样”超5次的孩子,“破罐破摔”的概率是其他孩子的2.8倍。
比如有的孩子本会收拾书包,可妈妈总说“你怎么又漏东西”,后来索性让妈妈收拾,反正“错了也不是我的事”。
更糟的是,这种“无助感”会蔓延:觉得“总做错”,就不敢举手答题;觉得“总忘事”,就不敢承担班级任务。“
你怎么又这样”像给孩子的自信套了紧箍咒,越念,孩子越不敢往前走。
想要孩子充满自信地走下去,家长要掌握方法,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加从容自信呢?
身边学霸家长的做法,值得借鉴
①把“你怎么又这样”换成“我们一起找原因”
朋友家孩子,小学时总忘带红领巾,她说自己从没因为这事,跟孩子闹过别扭,但问题需要解决,该怎么办呢?
我觉得她的方法特别值得借鉴,朋友和孩子对此事做了复盘,还一起列了清单:“是不是早上太急?我们把红领巾放书包侧兜,试试?”
后来孩子自己发现,把东西贴在门口镜子上就不会忘,现在还会提醒妈妈“别忘带钥匙”。
比起揪着错误骂,帮孩子找办法更有用。孩子需要的不是“你又错了”的提醒,而是“我们怎么做好”的帮助。
②把“你怎么又这样”换成“这次比上次好一点”
心理学“强化理论”指出:肯定进步能让孩子保持好行为。
比如孩子以前扔10件玩具,今天只扔5件,别说“你怎么又乱扔”,而是夸“比昨天少扔5件,进步好大!”
同事的儿子以前写作业磨1小时,现在能专注40分钟,她每次都夸:“比昨天快20分钟,你越来越会安排时间了!”现在孩子写作业不仅快,还会主动定闹钟。
孩子的自信,是夸出来的;孩子的自律,是肯定出来的。
③把“你怎么又这样”换成“这次你想怎么负责”
从“替他急”到“让他担”
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惩罚法则”很管用:让孩子体验行为后果,比说100句指责都有用。
比如孩子忘带作业,别急着送,而是问:“你想怎么跟老师说?下次怎么避免?”有的孩子会自己道歉、贴便签提醒,有的会定闹钟。
经历一次“自己负责”,孩子下次会更用心。真正的自律,不是家长催出来的,是孩子在承担后果中学会的。
最后想说:
你说的每句话,都在塑造孩子的未来
家长们忍不住说“你怎么又这样”,背后藏着的其实是焦虑:怕孩子落后、怕养成坏习惯、怕自己没教好。
可教育不是“揪着错误不放”,而是“陪着孩子慢慢改”。
花有花期,孩子也有成长节奏。今天忘带东西,不代表明天还会忘;今天磨蹭,不代表永远磨蹭。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别让我们的一句话,变成他心里“改不了”的阴影。给孩子多一点耐心,他会慢慢长出自律的力量,比你催的、骂的,都更坚定。
下一篇:南京新加坡留学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