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快乐
在澄江这片教育的沃土上,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始终以师德为魂、以育人为责,用课堂创新打破知识边界,用真情互动化解成长困惑,用职责担当点燃教育薪火,用脚步丈量山区教育的希望之路,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书写着“润物无声”的坚守。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旅程,有人以师者为桥,渡学生向广阔未来,亦在陪伴中丰盈自我;有人以赏识为光,驱散知识畏途的阴霾,让每颗独特的种子向阳生长;有人以“看见”为始,用真诚蹲守童真,唤醒生命本有的光芒。在澄江的教育天地里,三位老师正以不同的坚守与智慧,将自己化作星火、凝成晨光,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动人的育人篇章。
1
与青春同行的六年:做一座桥,渡人亦渡己
澄江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徐加源
徐加源,澄江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澄江市骨干班主任、2025年澄江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在徐老师看来,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座桥。桥的这边,是孩子们的现在;桥的那边,是他们无限广阔的未来。他愿稳稳地驻守在这里,用文学的底蕴滋养孩子们的心灵,用全部的真诚陪伴他们的成长。
温柔坚定,亦师亦友。六年的讲台生涯,徐老师从怀揣理想的青年,成长为懂得教育真谛的师者。他深信"亲其师,信其道",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他既是学生信赖的"大哥哥",又是坚守原则的引路人。这种刚柔并济的育人智慧,让他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亲近与尊重。徐老师用六年时光诠释:最好的教育,是一场师生彼此滋养、共同成就的温暖同行。
以文暖心,以爱化人。面对一名聪明却叛逆、用冷漠对抗世界的学生,徐老师没有急于说教。在学生周记本上发现一幅孤寂的星空图时,以一句“这片星空很美,但看起来有些孤独”的真诚共鸣,轻轻叩开了孩子的心门。了解到学生因家庭变故而自我封闭后,徐老师巧妙地“利用”语文课堂:用苏轼的豁达、史铁生的坚韧作为引子,让文学成为照亮孩子内心的光。他鼓励学生将绘画的意境诉诸文字,使语文课成为情绪的出口。最终,这名学生从交白卷到写出思辨文章,在中考取得突破性进步。
师生共治,班级如家。在班级管理中,徐老师始终秉持"共治共享"的理念。他与学生共同制定班规、策划主题班会,在运动场上并肩拼搏、齐声呐喊。"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班级,是我们共同的家",这是他常对学生说的话。为营造育人环境,他精心打造班级图书角,根据学生兴趣挑选书籍,并亲笔写下推荐便签,让书香弥漫教室每个角落。这种民主平等的管理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主人,在归属感中学会责任与担当。
2
以赏识为光,引思维启航
右所中心小学数学教师 吴文曦
吴文曦,澄江市右所中心小学数学教师,2025年澄江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作为从计算机专业跨界而来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吴老师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赏识是阳光,思维培养是土壤,静待花开需耐心与智慧。” 她用坚定的信念与温暖的引导,悄然开启了她与孩子们共同的数学成长之旅。
破局:驱散数学畏难阴霾。为化解孩子们的数学畏难情绪,吴老师用创新教学方式寻找突破。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她将教室布置成 “数字寻宝营地”,让孩子们通过等分纸张、切分水果等实际操作,直观理解分数概念。针对有 “怕算症” 的学生,她没有批评指责,而是每天课后陪他玩 “速算小游戏”。 看着学生让草稿纸变得干净整洁,算数变得得心应手,眼神也变得愈发明亮,她知道数学自信已在其心中悄然萌芽。
浇灌:定制化培育数学自信。面对 “应用题困难户” 的学生总说 “看不懂题目” 的困扰,吴老师摒弃了死记硬背公式的教学方式,转而将数学题转化为生活场景。慢慢地,这个学生开始敢于动笔写解题思路,当她在课堂上清晰讲出解题步骤时,全班同学纷纷为她鼓掌。对于那些觉得 “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 的孩子,她会格外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一旦发现闪光点就及时表扬。如今,她的数学课上再无沉默的角落,曾经 “望题生畏” 的孩子,也会主动举手说 “我来,我能解,我会”。
收获:共赴教育成长之约。看着孩子们的转变,吴老师逐渐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的 “教会别人”,而是师生间双向的 “共同成长”。曾经青涩无措的她,在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中汲取力量,慢慢变得从容坚定;更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读懂了教育的真谛 —— 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未来,她仍愿做一束微光,照亮孩子们的数学之路,让他们坚信:数学不难,只要敢于尝试,每个人都能成为数学世界里的追光者。
3
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路居镇中心小学英语教师 蔡龙江
蔡龙江,路居镇中心小学教师,2025年澄江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在他看来,育人之路没有捷径,但只要用心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用爱守护他们的童真,就一定能见证他们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
看见,是教育的起点。教育之道,始于看见。当蔡老师注意到那个总是独来独往的学生,他没有急于指正,而是静静观察孩子课间在球场默默投篮的身影。这份看见,成为了改变的起点。他以此为桥,用共同的篮球爱好走近学生,成为了孩子的“球友”与良师。在耐心的学习辅导中,他缓解了孩子的焦虑。正是蔡老师最初的“看见”,让学生感受到了被理解的温暖,获得了成长的勇气,最终从一个躲在角落的怯懦身影,蜕变为能在阳光下自信分享喜悦的少年。
唤醒,是陪伴的馈赠。蔡老师的教育智慧,在于他从不简单地批评或约束,而是通过细致的陪伴,去唤醒每个孩子的潜能。当调皮的学生在课堂上坐不住,他看到了其动手能力强的闪光点,并委以管理“植物角”的重任;当内向的学生不敢发声,他陪伴她加入朗诵社团,一次次练习。蔡老师用行动证明教育并非灌输,而是用真诚的陪伴唤醒种子破土追寻阳光。
成就,是生命照亮生命。蔡老师坚信,老师的角色不只是传道授业,更应该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同行者”。他放下“老师”的架子,蹲下来和孩子们一起看蚂蚁搬家、听他们讲天马行空的幻想,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那些细碎的陪伴,慢慢汇聚成了信任的桥梁。当这些曾被照亮的孩子们,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灿烂光芒时,便成就了教育中最动人的风景:生命影响生命,光芒照亮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