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举国欢庆的时刻,贵州铜仁学院的校园里,一名大二学生纵身跃入冰冷的湖水。他留下了一封手写遗书,字迹潦草,却字字诛心。
遗书的开头,他写:“军训后的第一天,得知我们院都得上晚自习,考了计算机证才能免修。”
读到这一句,多少人的记忆被瞬间拉回那个被早晚自习支配的大学时代?
一、 “我以为考上大学就自由了”
这曾是无数高中生熬过题海战术的精神支柱。可现实是,大学的“枷锁”换了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这名学生拼尽全力在大一考下计算机证,以为能换来夜晚的自由,却被通知“必须上满一学年”。大二时,他面对的是“又多又难的专业课”,而唯一让他感到安慰的,竟是“不用上晚自习”。
——多么讽刺的“小确幸”。
二、 被“制度化”的青春,谁在为我们定价?
早晚自习、晨跑打卡、强制讲座、综测评分……这些看似“为学生好”的制度,实则将大学生活切割成整齐划一的方格。我们仿佛一群被驯化的绵羊,在规则中学会沉默,在服从中忘记质疑。
他说:“唯一开心的事就是不用上晚自习。”
可这短暂的开心,最终没能抵过长久的窒息。
三、 他的遗书,是一代人的无声呐喊
在这封遗书里,我们看不到对世界的控诉,只有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
“课太多”“证要考”“晚自习必须上满一年”……
这些琐碎的“不得已”,堆叠成压垮生命的雪花。
有人说他脆弱,可谁又知道,他是否早已在无数个熬夜复习的凌晨、在教室与宿舍两点一线的逼仄中,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
四、 我们哀悼的不仅是生命,更是被辜负的“大学”
大学本应是探索自我、拥抱自由的黄金时代。而今,却成了高中生活的加长版。
当“内卷”从职场蔓延到校园,当“绩点”和“证书”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那个曾在日记本里写下“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的少年,终于在某一天发现——
他连“不用上晚自习”这样朴素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尾声:
湖水会恢复平静,课堂依旧坐满学生。
可那个在国庆节离开的少年,用生命在我们心里划下了一道血淋淋的问号:
究竟还要有多少个这样的年轻人,才能换来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反思?
——谨以此文,悼念每一个在规则中迷失的灵魂。
上一篇:学校罚款迟到,宁远一学校违规处罚引争议,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